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看到網上有消息說醫保個人賬戶每年的補貼金額會變少,甚至還有說當年用不完的部分第二年作廢、也就是所謂的清零。這是真的嗎?
醫保改革確實正在進行,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一則指導意見,標題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
文件中確實提到了每年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將發生變化,這可能是傳出以上消息的原因。
對于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來說每月需要繳納醫保費用,繳費分成兩部分,一是職工個人承擔部分、二是企業為職工承擔的部分。
職工個人承擔的部分為繳費基數的2%,直接從稅前工資中扣除;企業為職工承擔的部分為繳費基數的10.5%(上海為10.5%,各地均有不同但差別不大)。
比如某位職工2021年的社保繳費基數為8000元,那么個人工資扣除8000*2%=160元繳費;企業再拿出8000*10.5%=840元繳費。
一年下來,個人工資扣除了1920元繳費,企業再替這位職工繳費10080元。
那么醫保個人賬戶能夠打入多少資金呢?
按照此前的規定,個人繳費的全部金額劃入醫保個人賬戶;單位繳費部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有所區別,比如上海的政策如下。
假設該職工為40周歲,那么醫保卡里的入賬金額=1920+420=2340元。
這部分錢能夠在職工就診、配藥時抵消醫保目錄范圍內的費用,如果當年沒有用完還有余額的話在第二年將進入歷年累計賬戶余額。
從醫保卡每年的入賬金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過程中其實就能看出這部分資金的性質屬于個人財產。
個人繳費部分沒有任何懸念,就是從職工每月的稅前工資里扣除下來的;
企業繳費的30%部分本質上也是職工的個人工資,這是因為企業之所以需要繳納醫保是建立在職工為企業付出了勞動的前提下,也就是這個錢是職工勞動報酬的對價之一,只是沒有直接支付給職工而已。
理解了這點后大家應該就能對醫保卡個人賬戶用不完將清零的講法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了,根本不可能!
哪有把屬于職工的個人財產清零的道理,這就和在銀行存了一年定期存款,到期后沒有及時取走,銀行不可能對你說,“不好意思,你的存款清零了”一樣。
這個倒是真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在全國正式全面落地后個人醫保卡入賬金額會比原來的少。
《指導意見》中提出了每年打入個人醫保卡賬戶的金額只是個人繳費部分,全部的企業繳費部分均進入醫保統籌賬戶,上文提到過目前的政策是有30%進個人賬戶的。
還是以該職工為例,8000元繳費基數個人每月繳費金額為160元,一年為1920元,進入醫保賬戶的金額就只是這1920元了,確實比改革前的2340元少了一些。
有的朋友不明白了,每年進入自己醫保卡里的錢比以前少了怎么還不是壞事呢?
對于健康狀況比較一般的人來說還真的不是壞事,這是因為統籌賬戶的報銷范圍大大增加了。
對于絕大部分地區來說醫保卡個人賬戶里的錢用完后就得全部自費了,統籌賬戶只是針對住院等嚴重疾病的醫療支出才能報銷,普通疾病甚至大部分慢性疾病的診療和用藥均不在報銷范圍內。
這就導致年紀大、身體狀況差的人個人賬戶里的錢根本不夠用,每年的醫療支出壓力很大。
改革后,統籌賬戶也能用來報銷普通疾病(非住院治療)的診療和用藥支出了,且最低報銷比例為50%。
醫保是基礎社保,要做到讓覆蓋面更廣些,使得最需要醫療補助的人能夠盡量獲得更多的資源。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更好地發揮統籌賬戶的作用是非常有意義的。
以常年患有高血壓的人為例,每年花在藥物上的費用及定期診斷費用無法避免,原本個人賬戶資金使用完后需要全自費導致醫療支出壓力較大。未來如果能夠用統籌賬戶報銷至少50%的支出則會減輕不少經濟負擔。
對于暫時不需要用到統籌賬戶的人來說其實也不虧,所有人都會慢慢變老、體質相比于年輕時越來越差,到那時一樣能夠受益統籌賬戶報銷范圍的拓寬。
金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