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相信大家對朱元璋和劉伯溫這兩個人耳熟能詳,朱元璋從農民翻身到成為皇帝,經歷不可謂不精彩。
而這位雄主之所以能夠問鼎天下,除了自身因素外,自然離不開良臣名將的輔助,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
劉伯溫更是被神化,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起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對君臣之間曾聊過有關明朝國祚的話題,面對又敬又怕的朱元璋,劉伯溫的回答表現出了一位臣子的機警和為人的圓滑。
那么,劉伯溫說了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劉基,字伯溫,青田縣人(今浙江文成),元朝進士,精通經史、天文、兵法。
一說劉伯溫,必有燒餅歌。劉伯溫之所以會被如此推崇和神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燒餅歌中的預言。
那么劉伯溫做了什么事使得他被神化,他的燒餅歌中又記載了什么呢?
1360年,朱元璋邀請50歲的劉伯溫出山,隨即,劉伯溫就被委任為謀臣,并就當時形勢向朱提出策略,幫助朱元璋滅掉了周邊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朱元璋勢大后,采取劉基的建議處理減少小明王的影響,他建議一方面自立勢力,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
稱吳王之后劉基就被任命為太史令。1368年即帝位后更是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而明初的太史令主要負責監察百官,是一個得罪人的活計。
劉伯溫一直擔任此官職可以說是被委以重任。
劉伯溫后半生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參與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的大計,最后北定中原,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勛。
朱元璋更是親口評價劉伯溫:“(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大致意思就是劉伯溫的膽識千古未有,只有他才有如今的大明朝。
有意思的是,劉伯溫經常被人神化,而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發生的一件事使得后者更加神秘。
1370年,朱劉在對策之時,朱元璋曾問劉伯溫“你學識過人,能掐會算,那你說說我大明朝國祚是多少年???”
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更何況這位連宰相胡惟庸都殺的洪武皇帝呢,為了保住小命,劉伯溫回答道:“運至六百又得半,夢奇有字得心驚”。
前半句從字面意思來看,有兩種解釋,第一就是大明國祚延續650年左右,第二就是六百年的一半,也就是300年左右。
偏偏朱元璋認為是第一種,而這也體現了劉伯溫此人的圓滑,借天機不可泄露的理由不明說,既保住性命又說了實話。
大明的氣運并沒有朱元璋認為的650年,從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到南明昭宗結束(1662年),總計294年。
后半句如何理解呢?夢奇有字源自于《明季北略》一書。該書成書于康熙初年,其中包含明朝的一些傳聞以及迷信。
大概內容就是講,崇禎皇帝做夢時夢到有人在他的手中寫了個“有”字。崇禎皇帝上朝便問大臣們這是何意?群臣紛紛說是大吉。
唯有太監王承恩聽后說:“有”字就是“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日。大明恐怕要失去半壁江山。這段所謂的“歷史”怎么聽都像是民間故事。
這句話連起來都給人一種不太吉祥的意思,為什么朱元璋卻沒有理解?
個人認為其一是朱元璋開創新朝,志氣滿滿,并不過于在乎這些預言;其二就是被前半句吸引了注意力。
這個預言使得劉伯溫更加神秘,就像諸葛亮被傳的一樣神乎其技。
但其實燒餅歌中記載的這兩句話并不完整,前面還有兩句:“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遷南指的就是定都南京,而遷北并沒有引起朱元璋的過分在意。
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六百半這句話中,或許也有些沾沾自喜吧。
因為預言得比較準確,燒餅歌而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預言"之一。
劉伯溫在民間的傳說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傳奇故事不僅僅是他的預言,還有他的出身以及來歷,已經被人們給神化了。
民間傳說劉伯溫是天上的一位神仙,元末明初年間,天下不太平,戰火連年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玉皇大帝便讓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朱元璋,造福與黎民百姓,有很多傳奇的故事,是真是假已經不得而知了。
如今看來,這些預言大都有待考證,人為因素不好考察,現在解讀卻有點事后諸葛亮的味道,大家聽聽就可,不必當真。
在民間,歷史上的劉伯溫幾乎不見了,存在著的都是神化后的他,其實劉伯溫的真實形象和民間傳說相差巨大。那么,真實的劉伯溫是什么樣子呢?
首先,歷史上的劉伯溫23歲中進士,后在元朝治下也是幾經沉浮。
先是在家閑居三年,后出任高安縣丞、江浙副提舉、江浙元帥府都事都不滿一年辭官歸鄉,期間隱居。
至此劉伯溫由于元朝政治黑暗和歧視漢人,郁郁不得志,名聲并不太顯。
直至1360年,入朱元璋府為幕僚,這時距明朝建立僅僅只有幾年,朱元璋大勢已成,劉伯溫的出現只是加快了其稱帝的步驟。
其次,明初劉伯溫還深陷浙東—淮西的派系斗爭,因此被朱元璋“賜”告老還鄉。
回老家隱居幾年后擔心為朝中敵對派系所害,又回到南京居住,最后1375年病逝于南京,終年65歲。
由此可見,劉伯溫跟隨朱元璋的時間只有十五年,相比于其他的開國功臣并不算長,因此其發揮的作用不應夸大。
最后,劉伯溫之所以被神化,與他杰出的才能、性情有關。
劉伯溫前幾次辭官都是因他的正直、剛正不阿的性情而得罪元廷的,跟隨朱元璋時更是出任太史令監察百官。
此外,劉伯溫的詩歌和文章寫得也非常好,后世將劉伯溫、高啟和宋濂并稱為明代詩文三大家。
其代表作有《郁離子》、《賣柑者言》及詩詞《春蠶》、《蜀國弦》等,劉伯溫的文學創作與思想對明代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劉伯溫巧妙地回答滿足了朱元璋的野心,但奈何朱元璋卻理解錯了,可是仔細想來,又何嘗不是劉伯溫也想讓朱元璋有所誤解呢?
就算朱元璋當時猜對了,也無法改變后世之事,對歷史走向無法預測。
究其原因,皇權制度在明清達到頂峰,勢必會衰落,而明宰相的廢除更加大了對皇帝才能的要求,才導致明朝后期的衰敗。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