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里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西藏古稱吐蕃,曾經非常強盛。那么,吐蕃為啥要改名西藏呢?
“蕃”的具體含義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是,在遠古時先民還不知曉農業為何物,而以狩獵為生。由于居住分散,先民們再遇到野獸、盜匪襲擊或自然災害時,為尋求伙伴幫助。
經常在山頂或高處發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號,這種呼叫被稱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聲,即成為其地名。
二是,根據土地的自然狀況,把高原從事畜牧業的區域叫做“牧區”,把低地經營林業的區域叫做“農區”,把介于二者之間、從事農業生產的區域叫做“蕃”。
歷史上的吐蕃王朝前身悉補野王世系興起于雅礱河谷地區,當時為高原農業的中心,故稱為“蕃域”活蕃族。悉補野贊普世系將地名當做稱號,成為“吐蕃贊普”,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才把贊普管轄的全部土地稱為“吐蕃”。
那么,“吐”呢?其實,是藏語“大”的意思。因為,吐蕃王朝是和大唐王朝打交道的,對應大唐,自己就叫了“吐蕃”。
吐蕃王朝統治下的青藏高原, 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
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于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王朝的疆域一度曾經非常大,西起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與大食(即興起于西南亞地區的阿拉伯帝國,東至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
東至現今甘肅省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與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海拔8000多米)與天竺(今南亞次大陸)接壤。區域要比今日西藏管轄區大的多。
吐蕃王朝成立于公元618年,8世紀末葉以后,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于分裂。842年,吐蕃王朝正式覆滅,分裂成許多蕃族部落。
隨著吐蕃王朝的滅亡,后代對吐蕃的稱呼也在改變。
唐代滅亡后,宋朝因為國事衰弱,無力對西藏精心管轄。元朝建立后,對藏族地區的稱謂仍然沿用唐朝的稱呼,叫“吐蕃”。后來,元朝又將吐蕃納入西域的范圍,稱西域中的吐蕃為西蕃,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
此后的明朝對藏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不過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帶藏、蒙、漢、回等族雜處。
明朝設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衛管轄,故稱這一帶為西寧衛、河州衛等,不再用“朵思麻”作為漢文地區名稱,又因這一地區鄰接青海湖,所以又習稱為“西海”。
這就是“西藏”一詞中“西”的由來。
再說“藏”字的由來。
藏語里面, 青海、甘南及川西北,藏語里面稱為“安多”,而昌都和云南迪慶及甘孜地區,藏語叫“康”,而康區的人,就叫“康巴”。
“康巴”一詞,在元明時期翻譯為“甘思”或簡稱為“甘”。安多地區和康區合起來,藏語里面叫“多康”。
元朝時期翻譯為“朵甘”或“朵甘思”,分別以拉薩地區和日喀則地區為代表的前后藏地區,合起來藏語里面叫“衛藏”,在元明時期翻譯為“烏斯藏”。
明代對整個藏族地區不再稱為“吐蕃”,而是將青海和西康地方成為“朵甘”,將西藏地方成為“烏斯藏”。后來,因為漢譯的變化,將這里簡化成“藏”。
結合兩處變化,清朝的時候,就把這里叫做了西藏。“西藏”一詞最早出現于《清實錄》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條中:“西藏班禪胡土克圖故,遣官致祭。
到《清實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條,多次出現“西藏”一詞。
1721年,清軍驅逐侵擾西藏的準噶爾軍后,康熙帝撰《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藏”一語,這就正式把以拉薩為主的衛藏地區命名為“西藏”。
至此,吐蕃正式改名西藏。
何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