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現代社會人質總是特別悲慘,他們為犯罪分子當作砝碼威脅警察,他們的生命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危險。
那么古代的人質都是什么樣子的呢,為什么在中國古代不乏人質涅槃重生的例子,本文便從呂不韋的“奇貨可居”故事,趣談中國古代的“人質”。
不得不說,大部分的人質生活其實還是不怎么好的,至于呂不韋和異人那算是一個特例,我們可以從另外一件事情中看出古人對待人質的態度。
那就是《觸龍說趙太后》在這片文章里觸龍勸說趙太后將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往別國為質,剛開始,趙太后非常憤怒,死活都不想同意,最后觸龍說“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才說服太后答應了這件事。
在古代人質其實是一件挺平常的事,而且這些人質的身份都很高,最起碼也是皇室成員才能當成這個人質,比如公子異人,當時他年紀還小,秦國也沒有什么勢力。
正好秦趙兩國舉行會盟,順便交換人質,于是當時沒有什么勢力的公子異人就悲催地成為了秦國的人質前往趙國。
當時趙國的整體國力要弱于秦國,所以趙王一般情況下不敢招惹秦國,但是公子異人那個時候只是一個小孩子,而且沒有任何勢力,所以他成為了趙王的出氣筒。
過得非常悲慘,正在這個時候,呂不韋知道了公子異人這個人,而且他正在趙國做人質,這個時候的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人有錢以后就想要權。
所以呂不韋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生意,于是他找到了公子異人問他想不想回到秦國問鼎至尊之位,公子異人表示自己當然想要這么做,可是自己一個人質連趙國的大門都出不去哪里來的什么問鼎至尊之位。
這個時候呂不韋為公子異人指了一條道路,那就是認太子寵愛的華陽夫人為母。讓自己也成為太子最寵愛的孩子,這樣就可以問鼎至尊之位了。
同時,他又回到秦國,不停地為公子異人說好話說,公子異人德行怎么怎么樣的好,怎么怎么樣的思念故鄉,怎么怎么樣的有經天緯地之才。
正好華陽夫人為無子煩惱不已,所以兩邊一拍即合。華陽夫人認了公子異人為兒子而公子異人憑借華陽夫人的勢力成為了秦國新的統治者。
我們知道,皇室成員一般都是身份尊貴的人。為什么這些人會成為質子,原因很簡單,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征伐,有的時候為了在戰爭中,賺得星期的一些國家也會選擇相互結盟,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比較麻煩的時期。
口頭盟約是不作數的,所以如果僅僅訂立盟約那么雙方對彼此都不放心,那怎樣讓這個盟約具有更好的效力,從而增加違約的成本讓對方不敢違約呢,那就是派遣質子,當然,這種質子的派遣都是雙向的。也就是說,雙方要各自派遣同等數量的質子。
并且質子的地位都要差不多,不能一方派遣王室成員一方派遣大臣的家眷,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就會影響盟約的確定,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如果說這兩個國家的國力嚴重不對的一個國家的國力強于另外一個國家。
那么國力比較弱的國家通常就需要派遣更多的質子。來求得強國的寬恕,有的弱國被很多強國包圍了,就非常難受了,只好一個國家派一個,一旦厚此薄彼可能就會遭到強國的攻打。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臣向君王派遣質子,只是那一般是君王用來對付功勞很高,但是又不怎么放心的大臣,比如著名的吳三桂就是把他的親屬留在了京城,當然最后吳三桂還是不管不顧的謀反了,他那個留在京城的親屬也非常慘,直接被處死。
君王這么做的緣故,就是為了讓大臣們有所顧忌,不敢輕易謀反。這種派遣人質,只是一種不平等的行為。
人質的處境和人質制度的運行,其實是有所不同的雖然說,有些人成為了人質,但是并不代表這個國家就不看好這個人,尤其是如果向強國遞送人質。
這種遞送通常都是國家內部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帝國未來的統治者。
還有一種就是全國性弱國遞送人質,這種通常都是一切不受寵的皇室成員。在國內沒有什么勢力,只要有勢力的人都不愿意去做人質,在被遣送之后又居住在專門的地方,國家對待人質的時候有很多的關竅。
既不能對人質太好也不能對人質太差,有的人質在其他國家當官甚至還在其他國家娶妻生子,這種人質通常對不過都沒有什么感情了,但是如果人質過得太糟糕。
比如就像異人公子一樣,那么它們對故國就會有很深的感情,人治并不是想送誰就送誰,所以一般如果進行人質交換或者遣送人質兩個國家都會竭盡全力將人質的選擇權握在自己手里,因為一般情況下,誰有人質的選擇權就證明這個國家更加強大。
古代的人質和現代的人質有很多不同,古代的人質更多程度上是為了表示一種誠意。在別的國家,人質的處境也因人而異,因為如果是弱小的國家,對強大國家的人質,那當然只能當作祖宗供著,但是強國對待弱國,那就要隨意的多了。
當然,在古代,所謂的質子也和現在的人質不同,現在的人質,動不動就被持槍威脅,一個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在古代,大部分質子的生活還是很悠哉的,即便有的質子沒有了自由,那也比現在的人質要好很多。
畢竟是貴族出身,就憑借身份,要是敵國真的敢沒有任何理由的撕票,那就算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硬剛到底的。
所以,交換質子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外交行為,古代的質子和現在的人質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卻是一樣的。那就是人質遠離自己的家人,是一件挺嚇人的事情。
弱國無外交,通常如果是弱國的質子,可能會更加悲慘一些,還有一件事就是在古代,前往別國為質子其實是一件有功的事情。
所以,觸龍才會對趙太后這樣說,因為一旦長安君到別國做了人質,等于是幫趙國國君解決了一個難題,回頭,太后一死,趙國的國君即便嫉妒長安君,礙于他的功勞,也不會輕易對他下手了。
所以說,古代的質子制度和現在的人質不一樣,現在的人質百分之百都是被逼迫的,不會有人主動做人質,除非是警察,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又為了救人,倒是有一定可能。
但是在古代,質子對于一些心性堅毅的人,倒不失為一種機會,畢竟,重耳曾經被趕出過國門,公子小白也曾經在奪位爭奪戰當中失敗,而戰國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是質子出身。
當然,如果心性不夠堅毅,還是算了,到時候,萬一有一點風吹草動,也要被嚇死了。
這僅僅只是對于戰國時代的質子,到了后來,質子可能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大臣給君王的質子,當然,那就要看遇到誰了。
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