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存在著很多的朝代更替,比如隋朝之后是唐朝,宋朝之后又是元朝,諸如此類。
而對于每個朝代的各個時期,現代的書籍里習慣用“公元XX年”來描述。但在古代,其實都是用“年號”來記載的,比如明朝的萬歷、清朝的乾隆等等。
那么,封建王朝的“年號”,是怎么來的呢?
首先,年號是古代各封建王朝的帝王用來紀元、也就是記錄具體年份的代號。也就是,年號并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什么歷法。和我們常常說的農歷、公歷沒有任何關系。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漢朝,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
劉徹在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便把年號稱為“建元”,而公元前141年就成了“建元元年”。漢武帝這個“建元”年號,其實也有一種“開宗立派”的意味在里面。
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都沒有這個做法,所以,“建元”其實也有一種開天辟地的意思。
從漢武帝開始,之后的各個王朝都有年號。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有的還不止一個。
除了明清兩代的皇帝慣例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外,在此之前,更換年號似乎就看皇帝的心情,可以隨意變更。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
比如漢武帝,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等十個年號。
自從漢武帝開了這個先河之后,歷朝歷代的皇帝在即位之初,便有更換自己年號的習慣。這個習慣也一直承襲到明清兩代。那么,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年號是什么呢?
或許會有人說,是不是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嚴格說來,清朝之后,還有袁世凱復辟這個短暫的插曲。袁世凱1915年竊位稱帝,就把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但他的皇帝只做了不到三個月便完蛋了。
雖然袁世凱的皇帝沒做多久,但“洪憲”卻成為事實上的最后一個年號。這個做法,受漢文化影響深遠的日本,甚至還保留至今。
年號的命名方式,有的雖然隨意,但絕大部分都是寓意深遠,往往需要字字斟酌,煞費苦心。這是由于封建帝王們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以起一個“好兆頭”所致。所以,歷朝歷代的年號就難免會有重復的。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用過“干德”,在此之前,五代前蜀就用過了,只是趙匡胤不知道而已,甚至在此之前,隋末的起義軍輔公祏也用過“干德”的年號了。
王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