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孫子兵法·九變篇》。在冷兵器時代,信息傳遞緩慢,戰場局勢卻是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相信熟讀兵書的將領都明白這個道理,也知道如何應用這一條例,不想卻有人因此喪了命。
鄧艾,曹魏后期著名將領,也是立下滅蜀奇功的第一功臣,卻因其一系列的神操作,將大好前程抹滅,還斷送了自己和后代的身家性命,下場凄慘,這究竟是為何?
鄧艾的出身并不好,再加上兵荒馬亂,與母親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但鄧艾從小心懷大志,喜歡軍事,加之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因而在當地做了個小官。一次偶然的機會,鄧艾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司馬懿。
當時,魏國在積極備戰東吳,鄧艾受命視察當地屯田儲糧情況,并根據當地實際寫下了《濟河論》一文上交司馬懿,司馬懿很高興,采納了鄧艾的建議并且遵照實施。
司馬懿采納了鄧艾的建議,逐漸消除了水害,儲備了大量軍糧,令魏國軍力大大提升,逐漸在三個國家中成為最強者。
鄧艾的政治主張功不可沒。鄧艾在46歲時,才正式出任南安太守,鎮守與蜀國交接之地。
嘉平元年(249年)秋季,蜀漢姜維率軍北進,司馬昭指揮兵馬迎戰,鄧艾參與其中,并積極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妙計,建議搶占洮城以防止姜維復返奔襲,被驗證為明智之舉,從而確保曹魏軍隊在戰局中處于有利地位。
鄧艾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充分展示出鄧艾獨特的軍事眼光和布局謀略之能力。
鄧艾因此戰而晉升為討寇將軍,不久又升為城陽太守。面對北方的匈奴危險,考慮到東吳的政權交接,鄧艾均有自己的主張和建議,多數被當時當權的司馬師采納。
鄧艾還在司馬師被討伐期間主動進擊,為呵護司馬家族的地位立下功勞。之后多年時間內,鄧艾的主要精力放在抗擊北進的蜀軍方面。
與蜀漢的姜維形成對峙局面,屢次決戰,勝多負少,令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維屢屢無功而返,不但沒有獲取曹魏的只片土地,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造成蜀漢國力逐漸空虛,最終導致蜀漢政權基礎不穩,加速其滅亡的時間。
實施“陰平突襲”是鄧艾的奇思妙想,也是一招險棋,但鄧艾最終成功了,站在了在當時歷史舞臺的高峰,此刻,也是鄧艾一生中最高光時刻。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鄧艾因攻克成都而再立新功,也因為之后的一系列操作而引起了司馬昭的疑心,最終含冤被殺。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長期稱病不上朝的司馬懿趁曹爽等輔臣隨少帝曹芳外出拜祭魏明帝之墓之際,突然發動兵變,史稱高平陵之變,從此,司馬家掌握了曹魏政權的軍政大權。
司馬昭在司馬師去世后,世襲上位,但其才干不及兄長,一系列爛政下來,弄得魏國上下怨聲載道。為了平息國內輿論,司馬昭迫切希望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而此刻,蜀國的姜維不斷在邊界挑起事端,給予了司馬昭出兵的合理借口。
鐘會是司馬昭的鐵桿部下,于是,鐘會為主將,統領十萬兵馬,另命長期和姜維對峙的鄧艾為副將,帶領三萬兵士,另一支旁路由諸葛緒指揮,還指派衛瓘為監軍。若是按照司馬昭的想法,是否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轉移國內矛盾。
鄧艾是一個善于打仗的將領,廉頗老矣但尚能飯否,鄧艾就是其生動寫照。為此,當鐘會在劍閣天險被姜維阻隔之時,鄧艾就提出了個奇兵走陰平的想法。
鐘會自然不是草包,當鄧艾提出這一想法之后就知道這招既險但又能起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想想若要通過陰平,需要跋涉700里無人區,當時也是山高谷深的無人區即使放在現代也是極其兇險的地方,更何況在1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
事實證明,鄧艾的這一大膽想法在實踐后取得了驚人效果,曹魏皇帝們一直渴望消滅的蜀國此時已是刀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
鄧艾蜀漢滅國后內心或許開始膨脹,竟然自作主張,在完全沒有征得司馬昭的同意前,將后主劉禪和其他蜀漢投降官員一并封官,自己的下屬們也一并加封厚賞。
賞與罰自古就是當權者的重要權力體現之一,因此當司馬昭得知此事時大怒,但為了安撫征戰將士的人心,司馬昭不得不捏著鼻子默認了鄧艾的做法。
司馬昭的忍氣吞聲更助長鄧艾的囂張氣焰,但還是在僅有的理智下對自己舉動做了解釋,上書說,“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大意就是將在外,可以便宜行事,并且還向司馬昭提出了如何發兵東吳的建議。雖然鄧艾的主意也對,想法也沒錯,但并不合司馬昭的心意。
要知道,司馬昭挑起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在魏國的政治聲望,以便獲得更堅實的口碑來獲得曹魏的政權,而是否伐吳,對于司馬昭來說,并不是重點。
鄧艾的上書觸動了這對于以陰謀篡奪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的敏感神經,認為鄧艾居心不軌,意圖擁兵造反。
除了司馬昭對鄧艾不滿,鐘會也對鄧艾不滿。這是因為雖然鐘會也得到了司馬昭的封賞,但風頭都被鄧艾搶去,這讓一向自尊心非常重的鐘會心理怎么想。
于是,產生瘋狂嫉妒心的鐘會就向司馬昭上書,添油加醋說鄧艾有所圖謀。之后,鐘會還將鄧艾給司馬昭的通信截獲,模仿鄧艾的筆跡修改了信中內容,顯得鄧艾的語氣特別傲慢無禮,從而加重了鄧艾的罪過。
司馬昭的疑心本來就重,這下又有佐證了,于是,二話不說,下詔命令衛瓘用囚車押送鄧艾父子回洛陽。
雖然鄧艾父子被衛瓘囚禁,但衛瓘擔心鄧艾手下起事劫持囚車,那時,自己小命休矣。所以,思前想后,衛瓘決定將鄧艾父子斬殺以除后患。
就此,一代曹魏名將,最終死于自己人手下,享年66歲。雖然后來司馬炎給鄧艾父子平反,但他的子孫、他的妻小,被殺害的殺害,被發配的發配,釀成了一場權力交織下的悲劇。
鄧艾的凄慘下場,有其居功自傲、不善自保的原因,也有當時魏國上下環境因素的影響,鄧艾自己身在其中,想不明、看不透,導致身首異處,有些可惜,卻也無奈。
馬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