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家三姐妹個個出息,一門一財神兩國母,向來是百姓們津津樂道的談資。拋卻家風不談,要想一門子女皆優秀,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培養是很難做到的。
宋家財力雄厚,將三姐妹都培養成上流名媛,不是很稀奇。若平凡百姓家飛出三只鳳凰,那真的稱得上美談了。
來自江蘇省嘉定縣(今屬上海市)的浦家三姐妹就是從尋常百姓家飛出的三只金鳳凰,她們雖然沒有宋家三姐妹的名氣大,但其成就足以和宋家三姐妹媲美。
培養出三姐妹的浦家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公務員家庭,在戰爭年代,父親浦友梧在北洋政府交通部謀了一個會計的工作,因此,全家有了北上生活的機會。
到北平接受當時中國最優越的教育,這對于浦家三姐妹來講無疑是一次改變人生的重要機會。
三姐妹很爭氣,她們抓住能把握住的一切機會,轉變為提升自我的優勢資源,改變自己的境遇,哪怕在面臨最不堪的境遇時。
浦家并不是只有三姐妹三個孩子,算上浦父浦友梧浦母黃庵岫,全家一共有8口人,僅靠浦友梧那點微薄的薪資支撐全家的生計。
家中實在太過困難,作為大姐的浦潔修在念完中學后便輟學,找了一份教員的工作,找錢補貼家用。但浦潔修心中對大學的渴望一直很強烈,她的夢想是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
憑著一股韌勁兒,浦潔修在教學之余,仍舊自我學習,最后考上了公費的北平師范大學化學系,完成了人生再一次的層級跳躍。
大姐浦潔修
隨著視野的開闊,浦潔修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師范大學畢業后,浦潔修選擇到德國留學深造,在萊茵區達姆城工業大學、得勒頓工業大學繼續攻讀化學專業,后學成回國成為了一名高校教授。
但教書并不是浦潔修的歸宿,抗日戰爭爆發后,她飽含熱情地投入到抗日運動中,以民族企業家的身份示人,在重慶擔任大同制革廠、益民織造廠廠長,為抗日救亡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9年以后,浦潔修歷任北京市公私合營振北制革公司經理,北京地方工業局化學公司副經理,北京市糧食局局長,第三、四、五屆北京市婦聯副主任,北京市第七至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第一、二、三屆執委,第四屆常委,第六屆顧問,在商界、政界都風生水起。
1949年同年,浦潔修還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時至1997年時,她已經成為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2000年1月13日,92歲的浦潔修在北京去世,走完了她這德高望重、精彩紛呈的一生。
浦家二姑娘浦熙修比大姐小3歲,有了大姐的帶頭作用,她在學習上也格外用功,后跟隨大姐的步伐,進入了北平師范學校學習。
相對于大姐浦潔修的穩重干練,二姐浦熙修更加活潑文藝。
從北平師范學校畢業以后,浦熙修從事新聞行業,先后任《新民報》記者、采訪部主任,香港《文匯報》南京特約記者,是中國赫赫有名的進步記者,被譽為新聞界“四大名旦”之一,著有《新疆紀行》等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后,浦熙修歷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兼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全國政協文中資料研究委員會文教組副組長,是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民盟第二、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和北京市委常委兼副秘書長,其風采絲毫不遜于大姐浦潔修。
二姐浦熙修
可惜的是,1957年浦熙修被錯劃為了右派,蒙冤多年,于1970年去世,享年不過60歲,是三姐妹中最先去世的。
相對大姐和二姐,小妹浦安修的名氣更大一些,因為她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丈夫彭德懷。
浦安修年紀比大姐浦潔修要小足足9歲,所以姐姐們年幼時經歷的苦楚,浦安修都未曾經歷過。待她長成,家中的姐姐們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家中經濟狀況也有了很大改善,算得上浦家三姐妹過得最幸福的。
小妹浦安修
高中順利畢業后,浦安修理所當然地跟隨兩位姐姐的步伐,進入了北平師范學校學習。她最青春的年華正值中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時期,在校的浦安修便在愛國思潮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名進步學生。
那時很大一部分先進學生的夢想之地便是延安,浦安修畢業后,也追隨自己的信念,前往延安繼續深度學習,繼而留在根據地工作。
正是因為浦安修的這次選擇,讓她有機會結識了彭德懷老總,最終兩人的革命友情升華成男女愛情,攜手走入了婚姻,成為了紅色根據地下志同道合的伴侶。
彭德懷、浦安修夫婦
彭德懷和浦安修攜手走過了20年的風風雨雨,但在彭德懷晚年,因為蒙冤被囚,妻子浦安修也遭受牽連,在工作、生活中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受不了精神壓力的浦安修申請與彭德懷離婚。
雖然浦安修的離婚申請周恩來和鄧小平并未批準,但浦安修還是采取了與彭德懷分居的絕決手段,以劃分二人界限,直到彭德懷去世,她都未去見他一面。
后來,彭德懷冤情得以平反,浦安修也悔不當初,可她絕情的做法仍然遭到詬病,彭家后輩對她皆有怨言。
因為浦安修未成功與彭德懷離婚,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她與彭家后輩達成和解,仍舊以彭德懷夫人自居。
老年浦安修
雖然浦安修晚年無數次懊惱自責當初對彭德懷的絕情,也盡自己最大努力整理彭德懷生前事跡,但歷史不可更改,她只有帶著悔恨,于1991年與世長辭。
浦氏三姐妹,未曾從父母那里繼承到一個坦蕩光明的前途,但她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活成了自己最好的樣子。
大姐浦潔修從商,二姐浦熙修從文,三妹浦安修從政,如今她們留給后世的頭銜是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記者以及元帥夫人。一門三杰,巾幗不輸須眉,人生之精彩足以閃耀歷史長河。
高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