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明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他也是歷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還從南打到北的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把國都定在了南京。朱元璋在一次微服私訪的時候,還遇到了一個大仙兒,告訴他大明興于東南必亡于西北。
這句話的出處就是這樣,不過事實也的確如此。大明興于東南,其意思是說大明定都南京,自然是很厲害的。之所以說終于西北,是因為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末代皇帝崇禎自殺而死,大明也宣告結束。而農民軍的領袖李自成本身就是從西北起家的,崇禎早期改革驛站制度,結果李自成失去了工作,最終走上了起義的道路,推翻了大明一朝。
如果從方位上來講的話,那么的確是這樣,李自成是陜西人嘛,自然是西北了。但其實這句話就有點胡扯了,什么大仙兒也算不出來大明的命運,這完全是事后諸葛亮的意思。
第一,階級矛盾嚴重惡化
明朝末年階級矛盾惡化,社會矛盾尖銳。明朝衰落后,社會問題開始頻發,土地兼并嚴重,皇帝帶頭兼并民眾土地,皇親國戚、勛貴、宦官和文武大臣紛紛效仿。由于土地高度集中,使廣大農民傾家蕩產。
第二,體制貪腐極為嚴重
貪污腐敗,其實不僅僅是個人的貪腐而已。這樣的長期結果不僅僅是影響大明的國庫,關鍵在于影響吏治,影響的是整個官場。久而久之,老百姓對官員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那些當官的也是官官相護,最終吃虧的永遠是老百姓。
第三,明朝末期,自然災害不斷
明朝有一個巧合的地方,那就是到了崇禎時代,所有麻煩事都爆發了。甚至就連天災也出現了。崇禎年間,小冰河期進入比較嚴重的階段,引發災荒頻繁。除了后來的蝗災還有了鼠疫,鼠疫的橫行對明朝北京的破壞更大,直接導致了帝國的首都近二十萬人死亡,其中一半是餓死,一半是感染鼠疫而死。災荒的出現會使得朝廷大量的花錢,可流民還是大量的出現。無家可歸的流民大部分都投奔了農民起義軍,對大明是百害無一利。
第四,大明的一些政策延續下來的惡果
朱元璋本身是農業立國,這個不能說是對與錯的問題,關鍵是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可大明一直到滅亡,始終如此。也是因為這樣,使得大明很早就出現了財政危機。另一個因素是大明宗室,幾乎掏空了大明財政。所以說,很多政策到了后期,始終只能是縫縫補補,而沒有根本改變。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