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東西漢和南北宋,這都是后世史學家的說法,在當朝是沒有這種稱謂的。雖然在東西漢和南北宋之間有隔斷,但是其襲承前面的國號為的就是聲明自己國統的純正,分開來叫豈不是明顯的大逆不道。
“宋宰輔年表,前九朝始建隆庚申,終靖康丙午,凡一百六十七年,居相位者七十二人,位執政者二百三十八人。后七朝始建炎丁未,終德祐丙子,凡一百四十九年,居相位者六十一人,位執政者二百四十四人。”——《宋史·表第一》
在元人編著的《宋史》中,把宋朝分為“前九朝”和“后七朝”,這也代表了北宋與南宋的真實劃分區間——北宋終于宋欽宗,南宋始于宋高宗。
但是由于北宋是被金人破國擄走了皇帝,南宋的趙構是后來才登基,二者間還有一段不清晰的空白,需要進行辨別。
實際上東西漢與南北宋都是統一的朝代,歷史上都是認定為一個朝代的兩個階段。其劃分的依據在于:
一、兩個階段之間有明顯的隔斷,有正式、非正式的政權產生;
二、兩個階段的皇權所有者有一定程度的更替。而這種劃分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為首都及國土的相對方位,二為時間的先后。
以東西漢為例,劉秀稱帝后仍然沿用的是“漢”為國號。東西漢的劃分界限就在于王莽篡漢的“新”朝,雖為篡位且短命,但實實在在的是一個朝代。其間,首都更易,皇室也不再是原漢室的嫡系。而東西漢的說法之前是有《后漢書》的,也就是最早是稱東漢為后漢的,只因五代十國中又出了一個后漢才改為東西漢之論。
對于南北宋,之所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也是因為有明顯隔斷,且皇室更替。靖康之難,欽徽二宗及汴京的王公貴族盡數被擄,隨后康王趙構繼位,間隔雖短,但卻有一個月余壽命的傀儡政權“偽楚”。
“三月辛卯朔,帝在青城。丁酉,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五月庚寅朔,康王即位于南京,遙上尊號曰孝慈淵圣皇帝。”——《宋史·本紀第二十三》
這是金國冊立原北宋太宰 張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權,國號“大楚”,“楚”,后世又稱“張楚”,從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僅存在33天。
偽楚成立后,就遭到了軍民的一致反對。1127年4月2日,張邦昌聽從大臣呂好問建議,派人四處尋訪康王趙構 ,并計劃出迎宋哲宗廢后孟皇后 入宮垂簾聽政。4月9日, 張邦昌 召集擁護自己的官吏議事,選擇還政的處理辦法。當晚,請元佑皇后孟氏垂簾聽政,自己以 太宰 的身分處理政務,表示還政。追回前所發的各路赦文,所任官吏各回原職,并將大宋受命之寶獻給康王 趙構 ,元佑皇后孟氏也派遣其侄同持大宋之寶并手書至康王處,勸趙構登皇帝之位。
4月10日,元佑皇后孟氏正式垂簾聽政,張邦昌退位,以太宰理事。至此,張邦昌的大楚偽政權宣告結束。其后,趙構于五月初一在應天正式即位,建立南宋政權。
因此,這承接北宋滅亡和南宋新立的偽楚政權,就是南北宋的正式分界線。
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