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七大軍區合并后的五大戰區有多強?隨便拉一個出來,就能抗衡一個大型國家,甚至直接滅掉一個中小型國家!
尤其是我國第一大戰區,其實力之強悍,足以排進世界前三,就連軍事實力強悍的老美都心驚膽戰!
那么,我國的五大戰區到底是多么強大的存在呢?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何要進行軍區改革。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毛主席等軍方的命令,我國一改此前國民政府的軍事區劃,將解放戰爭期間五大野戰軍的活動區域,劃分為五大軍區,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軍區。
此后隨著各個省市經濟的發展,為適應當地防務要求,軍區也不時進行調整。例如,為了防備東南沿海的老蔣和老美,我國在1956年又單獨增設了一個福州軍區。
當然,我國最著名的一次軍區改革,還是1985年鄧公的軍區縮減。
經濟調整開始以后,和平發展成了我國的頭等大事。在百萬大裁軍的基礎上,鄧公將原先以城市命名的軍區縮減為了七個,這就是80、90后乃至00后經常聽到的,沈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蘭州七大軍區。
按照鄧公的說法,當時解放軍軍區機構十分冗雜,一個軍區的領導小組竟然多達二十幾人。如此換算過來,一名軍官手下還不到3名士兵,極大拖累了作戰效率。
為此鄧公不惜得罪老戰友,讓一些已經80多歲高齡的軍長就地免職,回家頤養天年。如此一來,更有沖勁的年輕軍官上任后,解放軍的戰力得到了大更新。
另外,當年我國軍費192億,只占GDP的2.13%,相比于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40.17%已經算很少的了,而人員和機構的裁并,必然使這筆本就不多的軍費花在刀刃上。
同時軍區轄區范圍的擴大,加上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七大軍區一掃之前分工不明、事務繁雜的窘境,無疑大大增加了解放軍的行政和指揮效率。
而在七大軍區中,沈陽和濟南軍區主要防備日韓地區,南京軍區抵御東海和臺海方向的敵人,廣州軍區控扼南海海域,成都軍區護衛西南大后方,蘭州軍區則鎮守大西北,而北京軍區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可以說,七個大軍區的每個都具備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缺一不可。特別是位于東部的南京軍區,區內部隊不僅要守護我國經濟重鎮,還要防衛來自太平洋對岸老美的威脅,責任不可謂不重大。
自1991年蘇聯解體后,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再次將矛頭對準了我國,不斷派出航母戰斗群肆意侵入我國領海領空。而與之相應的,是南京軍區的實力越來越強。
但是想要依靠單獨一個南京軍區對抗老美的第一島鏈,顯然很不現實,即使軍區的軍事實力逐年增長,但也依然獨木難支。
特別是在著名的海灣戰爭中,老美通過“電子化三軍立體作戰”,不僅以極小的代價打贏了中東強國伊拉克,更是打醒了我國。
如果解放軍再次固守七大軍區獨立防守的舊有模式,美軍同樣也能像打伊軍一樣,逐個擊破七大戰區,到時我們可能連美軍的影子都還沒看到就輸了。
因此,為適應新時代“聯合作戰”,以提升解放軍作戰能力,軍區大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實際上,軍區改革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歷史上已經有了先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就建立起了戰區制度,例如太平洋戰區和大西洋戰區。顯然,這種制度是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
二戰結束冷戰開啟以后,嘗到戰區制度甜頭的美國沒有廢除該制度。為了和另一超級大國蘇聯爭霸,他們甚至狂妄地將全球劃分為了六大戰區,號稱三天內美軍就能集結在任意地方。
正如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那樣,美軍確實能通過戰區合理調配軍隊,快速發起侵略乃至戰爭。
冷戰結束以后,俄方吸取教訓,也實施了戰區制度,將本土的八大軍區,規劃為西方、南方、中央和東方四大戰區。
也許在普通人看來,美俄只是將軍區合并調整了一下而已,實際影響可能不大,我國沒有必要也去調整。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軍區和戰區調整事關國運,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十分巨大。
就拿俄方四大戰區來說,重新劃分之后,一塊戰區能管轄的區域比原先大得多,職權范圍更加簡單明確。
最重要的是,相比于軍區,戰區不僅下轄陸軍,??哲姾蛻鹇圆筷犚布{入了戰區管轄體系,多軍種一齊指揮,極大地增強了戰區作戰靈活性。
而在傳統的軍區模式中,除了美國以外的各國軍區,還局限于只關注陸軍,對海空軍等軍隊相對沒那么重視。如此一來,“立體作戰”只能是癡人說夢。
眾所周知,我國軍隊制度很大一部分是傳承于蘇軍。因此,不僅僅是北方毛熊,解放軍原先的七大軍區也同樣的不適應新時代戰略要求。
進入21世紀以后,美俄兩大軍事強國都進行了調整,我國自然也不能落后。原先注重發展陸軍的情況有效改善,??哲妼嵙Ψ€步提升。
相應的在新時代,七大軍區裁并為了如今的五大戰區,涵蓋了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戰區,均為正大軍區級。
其中,東部戰區管轄范圍與原南京軍區相同,主要還是防御臺海和東海方向的老美。南部戰區管轄原廣州軍區,加上原成都軍區的云貴兩省,戰略方向南海和東南亞。
而西部戰區是由成都軍區和蘭州軍區合并形成,只是剔除了云貴陜三省,駐守大西南和大西北。北部戰區則管轄原沈陽軍區,加上內蒙古和山東兩省,主要防衛朝鮮半島和老毛子的西伯利亞。
至于位于核心地區的中部戰區,他的戰略意義不用多說,主要是拱衛我國首都。
當然,與1985年軍區裁減一樣,五大戰區改革不只是變換了戰區管轄范圍和數量,也使得我國的軍事結構和實力再上一個臺階,極大地加強了我軍聯合作戰能力。
相比于軍區只統領陸軍,戰區還統領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戰略部隊,指揮靈活性大大提升,能夠實施三軍甚至多軍種聯合作戰。
實際上,中部戰區是五大戰區中實力最強的。一方面,該戰區的兵力最多,光是我國四分之一的陸軍,就部署在這里。
另一方面,解放軍三大王牌38軍、39軍和54軍,有兩個部署在中部戰區,這就是38軍和54軍。
要知道,38軍可是威震世界的“萬歲軍”,是解放軍中的老大哥,在解放戰爭中,是戰功卓著的東野第一縱隊,而在朝鮮戰爭中,曾創造了第二次戰役清川江圍殲戰的大捷,打出“人類輕步兵之王”的稱號。
而54軍的建立時間比較晚,1985年才改編而成,但也十分厲害。作為我軍著名的應急機動反應部隊,54軍優先配屬先進裝備,是我軍三個重裝王牌之一。雖然后來該軍番號被取消了,但他的實力依然能排進前三。
除此以外,中部戰區下轄各省市還部署有大量精銳空軍,以作防空和應急機動。
如此強大的實力,除了用來保衛京津冀地區外,中部戰區的軍隊還擔負著一項重大任務,這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在五大戰區中,該戰區必須做到二十四小時待命,能夠隨時支援其他地方。
如果我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例如重大災害,中部戰區的王牌軍隊也是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援救和守護人民。可以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中部戰區完全做到了守土為民。
但在守衛的同時,利劍也能主動出鞘。若有敵國膽敢發動對華侵略戰爭,中部戰區必然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往敵軍攻來的方向支援。
目前擾亂世界和平的頭號敵人正是美國,以中部戰區的實力,足以將美軍抵御在家門口??梢哉f,光是依靠中部戰區的實力,就能抗衡一個大國。
而排在中部戰區之后的,依次是北部戰區、東部戰區、西部戰區和南部戰區。
北部戰區、東部戰區瀕臨海域,需要應對美國第一島鏈的威脅,且兩個戰區成軍、建區時間早,實力也十分強悍。
北部戰區地處氣溫較低的東三省,當地是老牌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強,戰區軍隊自然具備強大的寒冬作戰能力。
而東部戰區的海軍配有最先進的戰艦,占據了全國海軍的一半。同時為了應對國際威脅,該戰區經常進行多兵種聯合演習,從“聯合立體作戰”方面來說,東部戰區稱得上最強。
而西部戰區和南部戰區成立時間雖然較晚,但實力也一樣不弱。
其中西部地表地域廣大,平原、丘陵、高原、沙漠、冰川等地形無所不包,多兵種適應性作戰能力強;南部戰區地處炎熱地帶,內有廣闊的南海,下轄南海艦隊,熱帶和海上作戰能力強。
因此,排在中部戰區之后的四大戰區,實力依然不可小覷。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滅掉一個中小型國家,其威力可見一斑。
五大戰區有著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的最強倚仗,也是中國向世界亮劍的武器!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