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新版《水滸傳》第一集里,宋江和公孫勝在一片農田里談話,公孫勝又是故弄玄虛的變魔術,又是滿嘴虛幻飄渺的話啥的,不料被宋衙司一眼看穿,這里的公孫勝跟個神棍似的。但今天咱們要說的并不是電視劇,也不討論劇情。這兩人談話所處場景是在一片玉米地里,咱們今天要說的正是這個。
《水滸傳》的故事背景是在北宋,而在北宋是沒有玉米的。
現在的玉米非常普通,吃法也有多樣,可以直接拿著吃、煮著吃、烤著吃,磨成面喝粥,打成碎粒做粥等等,花式多樣,特別是在某些北方地區,玉米粥是日常食物。
這么普通又普遍的一種作物,當然理所應當的認為是產自我們本地了,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
比如在北方某地,某人正在吃,你湊上去說一句:兄弟,你咋吃印第安人的玩意兒?
他說不定會跳起來打你一頓,吃了半輩子了,怎么到你嘴里成印第安人的東西了?
還真是這樣的,原本種植的人還真是美州的印第安人。傳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清朝以前也鮮有記載。
清朝馬國翰寫的《宿馬蹄掌偶吟》中是這樣寫的:
番麥高撐杵,香蒿細綴珠。
這里的番麥,說的就是玉米。
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在《鄞縣志》中記載:
御麥俗呼六谷,土人謂五谷之外又一種也。
這里的御麥,說的也是玉米,被稱為五谷之外的另一谷。
那么,玉米是咋出現的?又是怎么來到我國的呢?
在大約8000年前的美洲,今天的墨西哥某地,一群印第安人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過著野蠻的狩獵生活,但狩獵并不能保證他們的食物來源,所以在有些時候,他們也會采集一些漿果來充饑。
在某個刮著風的午后,這群人百無聊賴的躺坐在他們居住的地方發呆,風撫摸著這群印第安人的臉龐,卻讓他們更加的煩躁,因為他們很餓。
在他們不遠處,兩株植物正在隨著風搖擺,隨著它們的搖擺,兩株植物不斷的碰撞在一起,花粉互相掉落在各自的花盤上。
這是這群印第安人常見的場景,他們的住處前,這兩樣不同的植物有很多,大多交叉成長在一起,刮風當然會產生碰撞。但他們并不知道的是,在這些花粉相互掉落的時候,這兩種植物產生了變異,結出的種子落在地上后,來年長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
這種全新的植物會在腰間結出一穗東西,上面擠排了一粒粒的東西。
同樣是在一個沒有打到獵物人午后,有個餓急了的印第安人決定吃這種黃色的東西,盡管不少人勸他不要吃,可他還是狠下心咬了一口。他咬的這一口,使一種全新的農作物產生,他絕對想不到,幾千年后,這東西會遍布全球!
這是一個關于印第安人瞎編的故事嗎?當然不是的。
關于怎么起源,這個是存在一些爭議的。
1906年,蒙哥馬利提出了和大芻草共同祖先說,只是在后面的進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品種。但這里說的并不是摩擦雜交。關于雜交,阿曼森認為是因為兩種野生植物相互摩擦產生了新品種。
1954年,有人稱在今天的墨西哥城下的巖層里發現了玉米花粉化石。
但這個爭議更加大,學術界多數并不承認。
1964年,R·S·麥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的史前人居住洞穴里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芯。
所有這些都證明,原產地不存在爭議,至于真正的起源原因,還有待學者們去考證。國外記載可不像是咱們國家那么詳細,咱們國家文化沒有斷層,可以很輕松的追溯到幾千年前,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自豪!
14世紀末,哥倫布的船隊在海上到處航行,他們說是在尋找新發現,他們自稱冒險家。但其實,他們中更多的則是亡命之徒,他們在海上冒險的唯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發現新的地方,找到更多的財寶。他們在1492年來到了印第安人的地盤,印第安人熱情而炙熱的歡迎了他們。然后,這群印第安人就遭受到了滅頂之災,差點被這些人給殺光,并且搶走了無數的財寶和原產于這里的農作物種子,其中就包括玉米。
1494年時,種子跟著船隊到了西班牙,很快在整個歐洲散布開來。
玉米大約在16世紀,也就是明朝年間。路線上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海上航線說,一種是陸上傳播說。
海上路線說的是:16世紀,由葡萄牙人開辟的海上東方航線,他們首先帶到了福建,然后傳播向了內地。
陸上傳播說的是:16世紀,由印度進入我國,然后流傳到四川等地被種植后再傳遍全國。
田藝蘅在1573年撰寫的《留青日札》這樣說:
御麥出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日御麥?;惖舅耄浒缛L,其須如紅絨,其粒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于頂,結實于節,真異谷也
到了萬歷年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說:
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
在我國北方地區,比如黑嫂所處的豫北地區就是這個名字。而之所以里面有個蜀字,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這東西首先是在四川種植的。
玉米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由徐光啟編撰,成書于萬歷年間的《農政全書》里,上面這樣記載:
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黍,蓋因從地方得種。
我們從這里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玉米的名字剛開始出現。因為各地方言的不同,玉米也有很多種名字在各地流傳。
玉米從1494年走出美州,在嘉靖十年左右,也就是大概在1531年傳入我國。
進入清朝以后,有關這方面的記載突然多了起來。
乾隆二十三年的記載:
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種近時楚中遍藝之
清代富爾丹編寫的《寧古塔地方鄉土志》中這樣說:
玉蜀黍,莖葉似蜀黍,子藏包中,俗呼包兒米。
清代劉灝編寫的《廣群芳譜》中這樣記載:
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從他方得種,其曰米、麥、秫皆借名也。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椶魚形,苞上出須……
這說明,在清朝的時候,玉米已經開始在全國面積內種植,成為了主糧之一。到了18世紀的清朝中期,地方記載突然多了起來,比如在湖北《建始縣志》記載說: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到了近現代,玉米從山區流向了平原地帶,各種適合當地的品種被培育和栽種,19世紀中期時,有一句很有名的關中地區民謠:包谷下了山,棉花入了關。
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玉米大國,年產量超過兩億多噸。從最開始出現在美洲地區的一種野生植物,到現在遍布全球的全面種植,這里面經歷了太多的故事。在進化過程中,又由于人為的流動被帶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口糧之一,這似乎是巧合,但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從野草到糧食,再到現在世界各地的各種類型,這就是玉米的前世今生!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