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為華夏兒女,經(jīng)常驕傲地說:我們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
證明一個國家的歷史靠什么?確切的文字記載,或者出土的文物,再或者,實實在在的遺跡。可是我國第一個有記載的朝代卻是四千多年前的夏朝。
夏朝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的時候。夏朝的君主不叫皇帝,也不叫王,在位時叫“后”,死后叫“帝”。
夏朝共有十七位后,第一位明確的夏朝后,是夏啟。但后世普遍認為夏朝是帝禹建立的。因為大禹本來是要按老規(guī)矩禪位于益,而益把位子“還”給了大禹的兒子啟,從此,中國古代的王朝便開啟了“家天下”的模式。
那夏朝之前是什么朝代?答案是沒有朝代,是一段有著1500年時長的記載空白期。
夏朝之前的歷史,一般稱作三皇五帝時期。而這里的三皇不是三位皇帝,五帝也不是五位帝王。三皇指的是: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泰氏),也有說法是人皇。具體是誰,后世說法不一。
比如,天皇、地皇、人皇是祖孫三代,盤古就是天皇氏,伏羲作為人皇是天皇的后裔。還有說三皇指舊石器時代的燧人氏、燧人氏之子伏羲氏、神農(nóng)氏。可神農(nóng)氏是炎帝,《呂氏春秋》中又把炎帝歸入五帝之中。
還好根據(jù)夏啟倒推,他的父親帝禹之前還有堯、舜二帝和黃帝,夏朝之前的空缺歷史才又往前推了推。
還有一種說法是,夏朝之前還有古唐朝(公元前2168年建立)和虞朝(公元前2095年建立)。實際都不對,那只是唐堯(堯帝)部落和有虞氏(舜帝)部落。
由于年代的久遠,人們更愿意稱那個遠古時代發(fā)生的事情為神話傳說。舉個例子,三皇中的泰皇是后人追尊的,泰皇一詞出自《史記》。
司馬遷記載,在秦始皇年間,李斯說了句:
“古有三皇,泰皇最貴。”
但是這位泰皇是誰,李斯沒有明說,司馬遷也不知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貴族供奉過一位天神,叫東皇太一,這位神在《楚辭》中出現(xiàn)過,注釋就是這位東皇太一。而楚人把他們崇拜的這位天神稱作泰皇。所以作為楚人的李斯所謂的泰皇,應該就是這位天神。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是天神,如何證明他是遠古部落的首領?他有可能就沒有真實存在過。
但傳說并非都是空穴來風,古人不會根據(jù)想象胡編亂造一個先人出來。加上《山海經(jīng)》這部神作的存在,人們估計,那些神話傳說中的華夏祖先應該是被后人夸張描述了。
那些祖先存在的時代沒有發(fā)明文字,無法做實際的記錄,后人每傳一代都加上個人感情色彩重新形容,便使得他們?nèi)缟褚话愕拇嬖凇?/p>
再比如后羿射日中的后羿,根據(jù)史料記載他就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君主。而羿本是一個世襲的職業(yè)——射師。
從科學角度講,太陽只有一個,且距地球遙遠,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那么射的肯定不是太陽,而是另有所指。
假如我們將神話中人物的“神奇”屬性去掉,只根據(jù)時間線來看待人物,這沒有記載的1500年是存在的。
夏朝已經(jīng)夠神秘了,在它之后的商朝如果單看《封神榜》的描寫,商朝也是個不敢相信的“人神共存”的時代,要不是后來出土了商朝甲骨文,怕是這段歷史也得不到承認。
還好,還有真實的考古事實可以證明夏朝之前的歷史,1936年杭州余杭區(qū)發(fā)現(xiàn)了屬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遺址。那是成片的遺址群,有村落、祭壇和墓穴,從中還出土了玉禮器。
良渚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又把華夏文明向前推到了公元前3300年。還有發(fā)現(xiàn)于四川境內(nèi)的三星堆遺址,安徽馬鞍山的凌家灘遺址,都在用確切的證據(jù)無聲地說明著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真實性。
只是有個最大問題,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通常以前人著的史書為依據(jù),比如《史記》等書就經(jīng)常拿出來當做標準的史料。
可史料都是人編著的,多少含有個人情結(jié)在里面;各種史料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民間的靠人們口口相傳,再由某個學者整理記錄;官方的,也是史官四處搜集的各種資料得來的,性質(zhì)都一樣,誰也不能保證誰記錄的就是準確的。
而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那空白的1500年,沒有文字也沒有史官,或者那時候根本沒有“記錄”這一觀念。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突破,那些塵封的歷史終會重見天日。
金原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