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以及皇帝都是時勢造就出來的,比如郭威、柴榮,比如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篡位建立北宋,本質原因就是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的,要是拋開時勢,也許趙匡胤就很難篡位了。
很多人都比較好奇,就算時勢造英雄,當時柴榮也應該對趙匡胤有所防范,應該留下一些心腹忠臣來防止趙匡胤造反啊,為何柴榮沒有這樣做呢?難道說柴榮對趙匡胤造反一事根本不在乎?
柴榮原本是郭威皇后的侄子,因為這層特殊的親戚關系,所以柴榮在年幼之際就和郭威家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后來更是成為郭威的心腹愛將,再加上柴榮能力很強,不管是軍事能力還是政治眼光,都十分可圈可點,所以郭威對柴榮才會另眼相看。
由于郭威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所以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郭威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當時郭威有三個可以繼位的人選,第一個是女婿張永德,按照親緣關系來看,此人和郭威最親;
第二個是外甥李重進,按照親緣關系而言,此人也比柴榮要親一些;第三個毫無疑問就是柴榮了,他是三人當中和郭威親緣關系最遠之人。
一開始郭威確實比較猶豫,可是后來綜合考慮到柴榮的身份以及能力,再加上郭威對柴皇后也比較懷念,所以最后就將柴榮過繼給自己當養子,并且一步步培養他當自己的繼承人。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柴榮過繼給郭威之后,就改名為郭榮了,這個名字一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改變過,要說他恢復原姓。
那已經是兒子郭宗訓被廢除皇位之后的事情了,趙匡胤擔心后周皇室對自己皇位有影響,才讓郭宗訓恢復原姓柴,在此之前,他們都應該姓郭。
郭榮的養子身份和義子是有很大區別的,養子是在宗法以及繼承制度方面都符合程序的繼承人,而義子則是沒有任何繼承權的,這一點需要搞清楚,郭榮成為郭威的養子,所以才有繼承郭威皇位的權利,在郭威的不斷培養下,郭榮才最終順利接過郭威的權力交接棒。
在郭榮繼承皇位的道路上,最大的對手就是張永德以及李重進。
雖然兩人在郭威的威懾下不得不向郭榮低頭,可是他們在內心始終還是有其余想法的,這一點換成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明白,郭榮自己心中就更加清楚,并且對兩人比較忌憚。
郭榮登基后,一開始還是比較重用張永德以及李重進的,分別讓張永德和李重進擔任殿前都指揮使與侍衛親軍首領,這兩個職位在當時都是十分重要的。畢竟當時郭榮才剛成為皇帝,步伐不能太大,要不然容易閃到腰。
張永德和李重進兩人,是曾經和郭榮爭奪皇位的有力競爭對手,所以郭榮成為皇帝后,自然不可能信任他們了。
這一點是人性使然,我想大多數人都想得明白,既然郭榮已經不能再信任兩人,就必須培養屬于自己的心腹,可是直接培養心腹,或者直接排擠張永德和李重進,勢必會引起朝中大臣不滿,因此郭榮需要一個機會。
很快郭榮就等到了這個機會,當時契丹以及北漢政權想要趁著郭榮登基不久根基不穩的大好時機,對后周發起攻擊,于是一場后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高平之戰爆發了。
在這場戰役中,后周共計有七十多位大將紛紛投降了敵人,郭榮悲傷不已,幸虧有張永德、趙匡胤以及石守信等人陪著自己苦戰下去,并且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有了高平之戰的特殊經歷,郭榮自己看出了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不值得信任,所以在高平之戰勝利后,郭榮就開始借機培養自己的心腹忠臣了,在郭榮培養的諸多心腹中,趙匡胤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大。
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禁軍將領的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后,硬是被郭榮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而張永德則被提拔為殿前都點檢。
后周時期的軍隊組成中,殿前都點檢,就相當于是軍隊中實權最大的武將官職了,而殿前都指揮使,屬于殿前都點檢之下最為重要的三個官職之一,按理來說,殿前都指揮使的地位僅次于殿前都點檢。
之所以當時郭榮還沒有把張永德等人排擠出最高實權機構,是因為在高平之戰中,張永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郭榮沒有理由對其降職,與張永德有所不同的是李重進,在高平之戰后沒有多久,李重進就被安排到地方任職,成為了一個官職上升,實權卻不斷縮小的人,這一點對李重進的打擊還是很大的。
繼續說郭榮是如何排擠張永德的,當民間傳言“禁軍點檢當皇帝”之后,郭榮就十分不滿,于是借機將張永德降職,在張永德降職的同時,趙匡胤就被提拔為殿前都點檢,成為軍隊中名副其實的一號人物。
在趙匡胤被提拔的同時,禁軍中還有石守信以及李繼勛等人也得到提拔,不過這些人都是趙匡胤的手下,對趙匡胤的忠誠度高于對郭榮的忠誠度,所以我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郭榮的安排中,其實我們已經可以明白一點,郭榮絕對是擔心自己皇位被搶,更加擔心死后兒子坐不穩皇位的,他所做的一切不過就是為了穩固皇位而已。
當時郭榮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張永德以及李重進,經過郭榮的一步步操作后,兩個最大的對手已經被明升暗降,失去和自己競爭的籌碼了。
從時局來看,郭榮已經完全坐穩了皇位,雖然趙匡胤成為郭榮新的威脅對象,但是畢竟趙匡胤才剛剛被自己扶持上去,想要在郭榮活著的時候對皇位產生動搖,那還是不太可能的。
郭榮只需要先借助趙匡胤之手排擠張永德等人,等到目的達成之后,再逐漸削弱趙匡胤等人的權力,自己依舊可以穩坐釣魚臺,可以說郭榮的政治手段,還是相當高明的,至少有郭威當年的風范。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郭榮才實現了自己皇權集中的第一步,就英年早逝了,郭榮的英年早逝,直接促使他對趙匡胤的職位安排,成了后期對后周皇位最大的威脅,不過就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郭榮也不可能想到自己會英年早逝,這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郭榮去世之前,趙匡胤就已經在郭榮的一手提拔下,成為軍隊中的一號人物了,現在郭榮突然英年早逝,兒子郭宗訓還年幼,結局其實已經不需要多想。
我們都是明白的,不管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趙匡胤還是張永德,在郭榮去世之后,必然都會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這是時勢造就的,不隨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要是當時沒有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后周以及整個后周統治下來的地盤,都可能因為皇帝年幼根基不穩的原因,造成更大的混亂,但凡是有志之士或者看得懂大局之人,都會支持趙匡胤篡位的。
本身就已經掌握了后周軍隊,再加上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趙匡胤篡位成本以及風險很小,所以趙匡胤自然會順應時勢黃袍加身了,后來的事實證明趙匡胤的選擇沒有錯。
在他黃袍加身后,就連張永德都選擇支持趙匡胤,朝中其余大臣,更是紛紛選擇高呼萬歲,一切事情都很順利,趙匡胤就這樣順利過度到了北宋時期,完成了篡位的整個過程。
在趙匡胤篡位之后,只有曾經就看不慣郭榮的李重進,選擇發兵征討趙匡胤,可惜他勢單力薄,再加上人們都明白他是因為一己私欲才發兵針對趙匡胤的,所以支持李重進的人很少,很快李重進就兵敗自焚而死了。
結合郭榮生前的安排以及趙匡胤篡位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會發現,趙匡胤就是郭榮留下的最大心腹忠臣,在郭榮的安排中,趙匡胤就是排擠張永德等競爭對手的最好工具,要不是郭榮英年早逝,趙匡胤是絕對不敢篡位的。
可惜郭榮死了,禁軍大權又握在趙匡胤手上,有志之士都不希望國家陷入內亂。
在這種時勢下,趙匡胤篡位簡直就是手到擒來,沒有任何難度,要是郭榮沒有英年早逝,或者郭宗訓已經成年,而且還是一個明君,那么趙匡胤想要篡位,難度系數就直線上升了,甚至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都很小!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