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中國傳統(tǒng)香文化越來越被大眾熟知,一款形制特殊的香也走進大眾的視野,更是成為當下追捧的一種時尚和潮流,那就是——倒流香。
倒流香的香煙并非“青云直上”,反而似流水一般徐徐而下,似云似霧,別具一番意境。云霧仙境平日自是難得,可倒流香卻能將這種景致擺在你的眼前觀賞,也是制香人的別具匠心。
但事物的流行總會伴隨著一些質(zhì)疑的聲音,不知緣何,稱倒流香為“死人香”,室內(nèi)燃不吉利的說法甚囂塵上!且看看這香為何能“倒流”?這樣的說法又有無依據(jù)?
1、倒流香的起源時間
倒流香又稱“下流香”,但此“下流”而非品格庸俗之意,而是指香煙向下流淌。倒流香并非現(xiàn)代的獨特產(chǎn)物,遠在戰(zhàn)國時期便存在利于香煙從下而出的香爐。
當時人們使用的是一種小鼎作為香爐,帶有高蓋但無香孔,香爐的開口則在三個足下,且與鼎膛相通。點燃香后,放入鼎腹內(nèi),合上蓋子,片刻后香便會順鼎足倒流向下。
此種香爐追求的意境是否與今日相同已經(jīng)不得而知,是擴散香氣的需要還是為了特定的場合使用,還需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2、倒流香的演變形態(tài)
有關“倒流香”的考據(jù)和研究并不多,從百科上搜尋到倒流香的相關信息如下:
認為倒流香就是“塔香”,塔香就是倒流香,甚至再行搜索塔香,并無其他詞條。
塔香
但其實塔香并非倒流香的模樣,而是與“盤香”類似,使用時多以支架托起,或以線懸于空中,下垂如塔。
塔香最晚起源于明代,源自當時的“龍掛香”。
《本草綱目》 中便記載了“龍掛香”的制香方法:
“大抵多用白芷、芎藭、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連喬、 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筒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爇者,名龍掛香。”
香錐
實際上,倒流香實則為“香錐”的一種,是被做成圓錐體的一種香。
香錐的形態(tài)在中醫(yī)艾灸中也經(jīng)常使用,將艾絨搓成中空的錐形。點燃后熱氣伴隨著艾煙從小孔直接作用于穴位,可放置于穴位上進行直接灸,或進行隔姜灸或隔鹽灸。
艾塔
這種艾灸的形制與如今的“倒流香”并無二致,倒流香便是從此艾灸形式中逐漸發(fā)展過來,只不過是將艾絨置換成其他的香料罷了!
平素看到的香煙都是向上的,如今看到如流水般向下的倒流香不免感到新奇。但其實這種香的制作方法簡單,原理也是一點就透。
倒流香只是比普通的香錐制作多了一道程序,就是在其下正中挖一道小孔,但不貫通頂端即可。
煙霧比空氣比重大
燃燒的香煙中所含有的微粒雜質(zhì)比空氣重,燃燒時室內(nèi)要密不透風,同時隔離開燃燒加熱的外圍上升的熱空氣,不讓熱空氣帶著煙往上升,煙就會下沉。
虹吸原理
倒流香使用時常會配備特定的香爐,除卻觀賞價值的景觀外,也是讓香與和香爐底部所處于的水平高度不同,形成高度差。用一定的設計將兩個不同的面相連,在倒流香的自身重力和大氣壓的作用下,煙霧就會向下方運動,所以也就造成了這樣奇異的現(xiàn)象。
“倒流香是由塔香演變而來,而塔香乃墳頭香,所以叫死人香。”
這種說法的從根本上就是粗鄙淺薄的。
香起源于祭祀
香文化的起源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jīng)詳細的介紹過,香從一開始便是為了祭祀神明之用。通過直上云霄的青煙來達到與上天神明的溝通,以此表達自己愿望。
其后,香的使用也開始慢慢應用于祭祀祖先,認為香可以溝通陰陽,向故去的人寄托我們的思念。
在慢慢的使用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香的養(yǎng)生價值、熏香價值、觀賞價值,便從祭祀用香向生活用香發(fā)展。
香品概念的混淆
通過前面的論述得知,倒流香并非是塔香,而是香錐,更遑論是只在“墳頭”使用,上到廟堂,下到宗祠,乃至中醫(yī)的養(yǎng)生保健,無一不用香,只要香品香料正宗,作用便無貴賤之分。
倒流香的主要價值在于“觀煙”而非“聞香”,看煙氣里的云舒云卷,看煙霧里的波瀾詭譎,得一刻嫻靜心態(tài),享一時超脫自由。
在這觀煙中能達到對心性的修煉,也是香道的重要部分。
但如今有的商家為了刻意追求“濃煙”下流的效果,有的則會在香粉中增加些特殊的物質(zhì),以求增加煙的顆粒感和比重;且倒流香使用時力求室內(nèi)空氣的封閉,來達到最好的煙氣效果,長久呼吸之下并不利于身體康健。
因此,倒流香煙氣雖好,卻不宜于長時間觀賞,點到為止。
何龍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