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四史史,是中國古代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中前面四部史書,包括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時間起于黃帝時期(約前2550年),止于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六年(280年)滅亡吳國。全部以司馬遷開創的本紀、志和記傳等體例編寫,前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記載了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事情,堪稱是一部中國人的古代史詩。
《史記》由西漢司馬遷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總共一百三十卷。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由于中國上古的歷史悠久,從黃帝到周代初期的歷史記載較為簡略,不過司馬遷還是較為清晰和準確的記載主要歷史史實和沿革。自春秋至漢武帝的歷史越來越詳細可考,尤其是秦末至漢朝初期的歷史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
《漢書》由東漢班固著,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律編入傳。在班固寫作《漢書》初期,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班固“私作國史”。班固被捕入獄,書稿也被全部查抄,后來由于他的弟弟班超上書漢明帝說明了《漢書》的價值后,漢明帝釋放了班固,并要求其繼續寫下去。經過了這番波折,使得《漢書》有當權者的影響,從司馬遷的個人修史到班固的官方介入修史的這一變化,反映了統治集團對于史學的重視,也是統治集團對于思想政治文化控制力度不斷加大的體現。
《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研究西漢歷史,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后漢書》由南朝·宋范曄著,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本紀方面,它不同于《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后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后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為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后漢書》中對大部分人物的褒與貶,有一個正統儒家思想的標準:有利于社稷安定、國計民生的忠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貶責。這正是儒家思想深入知識分子的體現。范曄的《后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著,全書包括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的歷史史實,起于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 (220年),止于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280年)。
《三國志》因為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與《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有較多差異。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占三分之一,《蜀書》約占將近六分之一,這也是基于歷史材料的缺乏所導致的。《三國志》擁有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關鍵人物記載史料不足的缺點。
《三國志》成書后就受人推崇,人們贊譽它“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辭多勸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也倍加贊賞,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竟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由此可見陳壽《三國志》的史學地位。
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