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碧拼拍恋脑妼⒛铣?,特別是南梁那種寺廟林立的景象畫卷展現在后人面前。
佛教的來世今生和南北朝激烈碰撞民族階級矛盾,裹挾在一起,成為了極其富有特色的南梁時代象征。
而梁武帝蕭衍對佛教的癡迷,更是時代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終年八十六歲的老人雖然貴為皇帝,一生經歷卻頗為坎坷,早已看破紅塵。
梁武帝一直到死,對于佛教都是虔誠的,三武滅佛,并沒有蕭衍的位置,然而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梁武帝對于佛教的寵溺在政治上卻造成的災難性后果,被后世的帝王們看在了眼中。
中原王朝的佛教在上層政治圈中再也沒有獲得過南梁時那樣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出發,梁武帝的一生對佛教的傳播是福是禍就見仁見智了。
1.為父母早亡之皇族
蕭衍的母親死的很早,二十歲父親也病亡,這個皇族的孩子內心的痛苦被他深深隱藏在了心中,雖然后來機緣巧合成為了南朝的皇帝,幼年的創傷卻一直影響著他的一生軌跡。
過于寬容一直是蕭衍的美德,然而在政治斗爭這樣的殘酷環境中,殺伐果斷可能才更是必備的品質,蕭衍從年輕時候熱愛儒家思想,熱愛情詩的詩人到晚年執意出家的皇帝,人生的經歷算的上是傳奇。
他得位波瀾不多,成為皇帝更像是命運的安排,執政初期勤政到幾乎瘋狂的地步,同時“一冠三年,一被兩年?!?strong>對吃素偏執一般的追求,使南梁出現了中興的征兆,不過晚期對佛教的癡迷,侯景事變的偶然性,徹底的改變了南朝的歷史。
2.從勇猛的將軍到寬容的佛教徒
蕭衍少年的時候,是有勇氣的,在義陽和鄧城都曾經和北魏士兵短兵相接過,他年少的時候甚至由于迷戀美女而耽誤了政治上的大事,可見那時候的梁武帝還是個接地氣的人,
然而公元五零四年后,也許是弟弟和兒子的背叛讓他看破了紅塵,蕭衍開始了對佛教瘋狂的迷戀,執政風格和前期大相徑庭親生女兒和叔叔通奸甚至意圖謀害父親,這樣的戲碼現在的美劇編輯估計都不敢寫。
另外對于前朝皇帝遺腹子的寬容換來的卻是刻骨的仇恨,這種種變故一定讓幼年失母的蕭衍對政治人生重新審視起來,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奇跡般的出現在了蕭衍的面前。
1.梁武帝時期新佛家戒律的產生
佛教從印度傳來的時候,并不戒葷腥的,然而素食主義的梁武帝,卻由于崇高的政治身份,重新的界定了這樣的規定。
《斷酒肉文》將食素作為了對僧尼的硬性要求,這中間夾雜了蕭衍對儒家仁恕的理解,和他經過皇室宗親事變后的悲觀主義情愫。
梁武帝為了在佛經中尋找戒葷腥的依據,夜以繼日的翻閱佛經,大大的影響了對政務的處理,他牽強附會的將道儒釋糅合在一起,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成為了后世大乘佛教的樣板。
2.不但自己信佛,且鼓勵大臣信佛
梁武帝的信佛并不是私人的行為,他是從皇帝的身份去提倡這樣的宗教信仰的,無論在和范縝的辯論中如何理屈詞窮,他都試圖把所有的文武百官,甚至所有的南梁國民都轉化成佛教徒。
公元五一一年,他自己做了菩薩戒,從此又稱菩薩皇帝,在至高無上的政治稱謂的前面,又加上了宗教稱謂。
他的《舍道士佛疏文》中,對后世子孫都做了歸佛的安排,這在前朝的佞佛皇帝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種極端的宗教態度聯系上蕭衍的歸宿,是后世統治者對佛教開始反感的重要原因。
無論怎么抨擊梁武帝,他在和臣下辯論失敗后的氣度還是令人贊嘆的,寬仁成了梁武帝的政治符號,然而在候景面前,幼稚的政治態度最終變成了引狼入室,付出的政治后果是慘重的。
3.對佛教過分投入
據史學家統計,梁武帝在位的時候,整個南朝的寺廟數量呈爆炸式的增長。
這個趨勢直到候景之變,北兵大肆劫掠三吳之地的寺廟后才被遏制,過多的寺廟造成佛像的生產供不應求,大量的銅被用在鑄造佛像上,甚至連南梁的貨幣鑄造都受到了影響,鐵制的錢變為了鑄幣的主流。
蕭衍沉迷佛法,熱衷于舉辦各種法會,高談闊論對佛教的理解,上所好之下必甚焉,整個南梁的貴族階級熱衷于宗教的空談氛圍中,文武百官無心政事,使得對北方的戰役不斷失敗
4.蕭衍聞名于史的贖身戲碼
蕭衍對佛教的狂熱,或者說試圖塑造全民信佛氛圍的嘗試,讓他連續三次要求在建康同泰寺入寺為寺奴修行,公然自輕南梁頂級士族的身份,在佛教前面匍匐下跪,文武百官無奈,三次共湊齊三億萬錢贖回他們的皇帝,這在整個華夏的政治歷史上都是首次出現的現象。
寺廟僧侶在占據大量社會財富的基礎上,又一次性的從國庫搜刮了如此巨額的錢財,更加有趣的是,世俗最高權力的皇帝在宗教面前如此的卑微,這不僅是南梁蕭家的事情,在講究天命的中國舊王朝中,這是對所有士族的蔑視。
從拓跋燾開始到北周武帝,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屢次受到封建統治者嚴厲的打擊,特別是北周武帝在蕭衍之后,看到了宗教對世俗政權毒藥一般的腐蝕作用,更由于政治經濟層面兩者不可調和的矛盾,北方佛教日益凋零。
1.反面教材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期間,一直到被侯景餓死,對佛教都是忠誠的,或者是由于對于長生的渴望,或者是由于經歷坎坷,宗親叛離造成的看破紅塵,他的后期執政風格過分的輕信和寬仁了。
候景這個著名的三姓家奴,不是能被感化的人物,對侄子的思念,對東魏的政治幻想,更是促成候景之變的直接導火索,宗教和皇帝的結合產生的后果被后世所有的統治者看在了眼中。
蕭衍的佛學造詣精深,很多舉措都成為了后世佛教的規程,然而他之后的陳朝雖然也禮佛,卻再也沒有到如此癡迷的程度,包括后世的皇帝再沒有如此沉迷佛教的存在,不能說和蕭衍是沒有關系的。
2.佛教與統治者于政治領域存不可調和矛盾
三教中的佛教由于教義的特殊性,和世俗統治者間的矛盾是根本存在的,他并不是單純的哲學因素,而更是物質爭奪的結果。佛教的寺院,廟產,僧侶的衣食住行,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都是對社會財富的占有,都是對統治者權力的侵奪。
包括對佛教禮遇有加的遼國,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即寺廟占有大量的不需要納稅的,不進入戶籍登記的人口,寺廟擁有大量良田和地產,卻對戰爭等重要的政治活動幫助有限,寺廟最終成為了社會財富的掠奪者。
無論統治者多么欣賞佛教的哲學思想,靜下心來,他卻實實在在是世俗政權的敵人
3.南北朝的歸宿和佛教
南朝的宋齊梁陳可能是對佛教最友好的朝代了,隋唐以后除了個別的皇帝,佛教漸漸的式微,除了和統治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外,佛教的哲學提倡今生隱忍修行的理論,也漸漸的不合統治者的胃口了。
儒家,釋家,道家三家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宋以前三家還是可以互教短長的,崔浩等對佛教的打壓,佛在南朝和魏晉玄學融合和形成的空談虛幻的氛圍,都是整個歷史畫卷獨特的篇章,蕭衍對佛教的癡迷過早的讓人們看清了佛教在政治生活中的壞處,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忠誠伺佛,佛教因我而衰落,古代帝王中最禮佛的梁武帝蕭衍,卻也是后世佛教不入統治者法眼的重要原因。
客觀的講,梁武帝的私德是值得贊譽的,他對宗親的寬仁,哪怕是最挑剔的人,對此也心悅誠服。蕭衍雙親早夭的經歷,不斷被至親背叛的生涯,使他從一個愛慕紅顏,勇敢面世的儒家子弟變為了忠誠的佛教信徒,這本身就是具有時代特點的事件。
事實也證明,佛教的那套放下屠刀,來世今生,和古代中國的統治特點是格格不入的,而蕭衍正因為在品質,才能等方面并無問題,他的人生悲劇才更多的被人們歸咎到佛教之上。他是一面鏡子,給后世認同佛教理念的皇帝們一個鮮活的反例。
陳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