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列寧曾說過:“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即爭奪領土。”但在爭奪霸權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或暫時相同的利益關系,各個國家都在尋找自己的同盟者。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即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是由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在維也納結成的同盟關系,其核心是德奧聯盟,那么德奧聯盟是怎么產生的呢?
自普法戰爭結束以后,法國時時刻刻想著復仇,法德關系十分緊張,俾斯麥本想德國與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組成“三皇同盟”,然而俄國在巴爾干半島與奧匈帝國有著很嚴重的利益沖突,加上俄國并不想德國強大起來,反對德國進一步削弱法國,這導致德國與俄國的關系惡化,德國最終選擇與奧匈帝國與1879年締結德奧聯盟。
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入侵突尼斯,而意大利也早已覬覦突尼斯,但由于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聯盟。這樣,在1882年,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了同盟條約,由此,三國同盟便形成了。
三國同盟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
1、如意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2、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意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意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
3、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 ,意大利將保守中立。
從條約中可以看出,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帝國依附德國,而意大利由于和奧匈帝國之間存在著巴爾干半島的利益沖突,這也為后來意大利的反水埋下了伏筆。因此,意大利算是一個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又稱為協約國,它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當“三國同盟”形成以后,法國感受到了來自德國的壓力,便急于尋找強大的同盟。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由于同德國在貿易方面有沖突,矛盾日益加深,而且財政困難的俄國由于工業發展需要投資,這給了法國拉攏俄國的機會,法國不斷給予俄國巨額貸款。在當時,《馬賽曲》在俄國是禁止演奏的,但是當法國艦隊訪問俄國時,在歡迎儀式上俄國奏響了《馬賽曲》,沙皇在樂曲聲中為法國艦隊脫帽致敬,這足以證明法俄關系之密切。1892年,法俄簽訂軍事協議,協定規定:法、俄中一方在受到德、 奧、意攻擊時, 另一方應以全部兵力支援。
再說說英國與法國的接近,實際上,英法之間由于殖民地問題,一直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而且當三國同盟與法俄同盟對立的時候,英國一直采取的是光榮獨立政策,也就是離岸平衡政策,可當德國經濟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時候,這讓英國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英國為了保住殖民地,不得不放棄光榮獨立政策,英德矛盾愈演愈烈,這使得英法矛盾變得不那么尖銳,英法關系改善,而法國為了對付德國,也需要得到英國的支持,于是,英法與1904年簽訂條約,英法各自承認了對方的殖民地。這則條約的簽訂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大轉變。
隨著英法之間協議的簽訂,英國與俄國的關系也在不斷改善。本來,英國與俄國在亞洲勢力范圍的問題上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但是由于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俄國已經不是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此同時,德國在中東進行著近乎瘋狂的擴張,嚴重威脅到了英國在黑海和中亞的利益。而且前文說過,俄國同德國在貿易方面的沖突愈演愈烈,共同的對手德國使得本不交好的英俄兩國走到了一起,簽訂了關于瓜分中亞勢力范圍的協議,雙方協定,將伊朗劃為三個部分,北部為俄國勢力范圍,北部為英國勢力范圍,中部為緩沖地帶。俄國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勢力范圍,英俄協議的簽訂,標志著三國協約的形成。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瓜分殖民地的過程中形成的。可以看出,隨著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實力的變化和利益的需求,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斷改變,并且十分脆弱,昨天的敵人可能是今天的朋友,而今天的敵人又可能在明天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
兩大軍事集團不斷進行軍備競賽,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金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