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花生的原名叫落花生,簡稱為“花生”。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花生這個白胖子才開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區傳播。大約公元1500年(弘治年間)從福建登陸,傳入中國。它憑借著極強的生命力,扎根在中國大多數省份的土地上,再經過了數代勞動人民的探索與養殖,花生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花生在生長的過程中有黃色蝶形花,受粉后子房迅速生長,鉆入土中,子房在黑暗中發育成莢果。這就是花生結在地下的奧妙。在客家話以及粵西地區稱花生為番豆,福建及臺灣的閩南話稱為涂豆,日本俗稱唐人豆或南京豆,歐洲一些國家稱它為中國堅果。
其實關于花生,是否為外來物的爭議一直存在。有人認為古代文獻中所述的“千歲子”應該是中國的原產花生,諸如唐代《酉陽雜俎》記載:“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不過根據后來的考證,千歲子和香芋都是蔓生植物,果實和花生都比較相似,古人把它們混淆了也是有的。
尤為重要的是,“花生”在《酉陽雜俎》出現后的一千多年里,再也沒有與花生有關的記載。就連天天喝酒的李白、蘇東坡等一干文人和江湖好漢們,也不見有用花生下酒的文學作品。且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花生也被確認為雜交起源的種,它的兩個親本,原產地均在波利維亞,巴拉圭一帶。
所以目前來看,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花生,的確是原產于南美洲的作物,因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花生等各種美洲的農作物便從我國的東南沿海陸續登岸。在如萬歷年間的《仙居縣志》記載:“落花生原出福建,近得其種種之。”這表明福建可能是引種花生最早的地方,不過,這個時候傳入的花生是很小粒的花生。
文獻中記錄的最早的花生烹飪方法,是為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常熟縣志》的記錄:“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霜后煮熟可食,味甚香美。”不過此時的煮花生辦法, 并不是我們現在用花椒鹵煮的吃法。
直到明朝末年成書的《閱世編》一書,才有了用沙子與去殼花生下鍋同炒,“用沙微炒,以色淡黃為度,則味松而香”。這種用沙子炒花生的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優點就是沙子導熱,能讓花生受熱均勻,后來炒花生多用帶殼花生下鍋,沙子還能讓花生殼在炒制的過程中避免爆裂。
由于花生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對土地的要求不是那么嚴格,只要不是鹽堿地,給塊土地就能存活,產量也大,味道好,還能當經濟作物,這就讓花生在清代就早早體現出了它的優點。也就是后世許地山先生《落花生》一文中提到的花生的那幾個優點:味道香美、能榨油,尤其重要的是價格還便宜。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鹵花生出現了。當時成書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提到,新出現的花生烹飪方法是放到糖水里加醬油烹煮;同期成書的《醒園錄》就提到鹽水花生的作法:帶殼花生下鹽水鍋煮滾,然后連汁放入缸內,三四天后可食。可見從那時開始,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甜與咸之間的“命運PK”。
到了19世紀中期,當國人再也不滿足于小粒的花生時,北美洲的大花生開始從山東進入我國。進一步豐富了花生的品種和口感,也成為國人普遍接受的小菜。民國時期,魯迅自稱喜歡一邊讀《天演論》一邊吃花生;而老舍則是喜歡一邊看《水滸傳》一邊吃花生。
如今,有酒的地方,就有花生。夜市江湖離不開它,人們在指點江山,談天論地時雙手也不曾得閑。抓幾顆花生丟入口中,齒頰開合間,脆脆的花生米碎裂在口中,咸脆的苔條隨之四散在口腔,酥酥脆脆的口感,極具誘惑力,直引得人一粒一粒地往嘴巴里送...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