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享年96歲,在位70年。這么一位劃時代的歷史人物,經歷了二戰、冷戰,到如今的世界格局,也經歷了大英帝國從強盛到衰落。在21世紀,我們已經很少聽到國王、皇帝這樣的詞語了,但是,保留了君主制的英國和日本卻是最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制國家。女王雖然是個象征,但是她經歷了世界歷史的大變革,經歷了英國的由盛及衰。
當我們看到歷史書上的人物還活著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震撼,比如戈爾巴喬夫、英國女王、美國總統卡特、基辛格等等。因為他們是世界史上的著名人物,乍一看到還活著就會覺得驚訝。比如,你能想到英國女王是和希特勒同一時代的嗎?你能想到華盛頓和乾隆是同一時期的嗎?伊麗莎白二世經歷了英國十幾位首相,美國十幾個總統,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但在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位72年,伊麗莎白二世差一點就能打破這個記錄了。
女王去世,新王登基,借此機會,我們也來看看英國這個保留君主制的國家,歷史上的所有王朝。
中國的近代史和英國息息相關,正是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迫使清朝打開國門,也迫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戰后,大英帝國逐漸走向解體,在全世界范圍內廢除君主制的大環境下,英國卻意外地保留了君主制。在英國歷史上,社會體制的變革所經歷的社會動蕩最小。
英國的第一個王朝是法國人建立的,歷史上被稱為諾曼底征服,所以有一個笑話,法國人創造了英國,不是道理的。
在諾曼底征服之前的歷史,我們簡單介紹。
在遠古時期,不列顛群島上就有人類的活動,約公元前700年以后,凱爾特人遷移到不列顛群島,不列顛的名字也是從此而來。
公元前55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凱撒率軍入侵不列顛,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再次入侵不列顛,一直到公元60年,羅馬最終征服不列顛,將這里變成羅馬帝國的行省。公元78年,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岳父阿格里古拉出任不列顛總督。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在這里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和阿格里古拉城堡,他們為不列顛贏得了300年的安寧。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羅馬人撤出了不列顛。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蠻族入侵,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公元409年,在這里殘存的羅馬人被徹底趕出了不列顛,羅馬統治時期結束。
現在英國人的祖先除了土著的凱爾特人、羅馬移民后裔,還有一部分就是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顛后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不列顛的歷史持續了150年左右。英國有一部著名的電影《亞瑟王》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公元449年,薩克遜人向西挺近,亞瑟王領導不列顛人在巴敦山重創蠻族部落,使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前進步伐停頓了50年。公元550年后,盎格魯撒克遜人繼續向西進軍,公元65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建立了許多王國。這時期的不列顛進入了“七國時期”。
基督教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了不列顛。
公元7世紀,英格蘭7國中出現了3個較大的霸主,分別是亨柏河以北的諾森伯里亞,亨柏河以南的麥西亞,南部的威塞克斯。
統一英格蘭的歷史重任從諾森伯里亞到麥西亞,最后落在了威塞克斯的手里。公元825年,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打敗了麥西亞王國,英格蘭其他王國開始尊稱埃格伯特為“不列顛的統治者”。公元871年,埃格伯特之孫艾爾弗雷德繼位,他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艾爾弗雷德大帝。《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就是在他在位時間編撰的,還有英國的第一部法典《艾爾弗雷德法典》。
公元976-1016年,英格蘭的君主制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在經過了多個君主的混亂時期,1043年,具有一半英格蘭血統、一半諾曼底血統的虔信者愛德華即位。
諾曼底征服后的英國正式進入了封建時代,這里的封建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是指以土地分封為基礎的權利與義務,類似于周朝的分封制。
諾曼底是丹麥人建立的一個公國,位于法國。
關于諾曼底公爵為什么能成為英格蘭的王,是因為英王哈羅德在諾曼底沉船后成為了威廉的俘虜,迫于形勢承諾傳位給威廉,但一回到英國,他就變卦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愛德華邀請威廉訪問英國時曾經許諾他為英格蘭的王位繼承人。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過英吉利海峽,打敗了英王哈羅德,賢人會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加冕為威廉一世。威廉一世登上英國王位后又打敗了麥西亞和諾森伯里亞,而后對王國實行直接統治。以土地分封為媒介的歐洲大陸封建制度來到了英國。
諾曼底征服開創了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諾曼王朝。但諾曼王朝只是法蘭西的一部分,并不能算一個獨立的王朝。
1087年,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即位。其兄長諾曼底公爵羅伯特意圖將諾曼底分裂出去,1100年,威廉二世被飛箭射殺,其弟即位為亨利一世。1106年,亨利一世收復了諾曼底。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王位落到了征服者威廉的外孫、法蘭西布盧瓦的史蒂芬手上,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在安如伯爵和蘇格蘭王的支持下和史蒂芬爭奪王位。英格蘭陷入了內戰期間。1154年,內戰停歇,雙方達成協議,瑪蒂爾達和安如伯爵的兒子繼承王位,史稱“安茹王朝的亨利二世”。
英國歷史進入了安茹王朝時期,安茹是法國的一個貴族。安茹王朝也有另外一個稱呼,即“金雀花王朝”,因為亨利二世的父親喜歡在帽子上戴金雀花,所以得名。
在亨利二世時期,在英國他的身份是國王,可是在歐洲大陸,他只是法蘭西國王的封臣,是一個法蘭西伯爵。這一時期的亨利二世是歐洲最大的君主,他擁有英格蘭和半個法蘭西,傳說亨利二世只有在吃飯、睡覺和開會時才坐下來,他擁有一支隨時往返于兩地的大帆船。
此時的金雀花王朝也只是法國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法國人說英國是他們建立的,英國也是法國的一部分,是有歷史依據的。
在金雀花王朝有幾個著名的國王,如獅心王理查德。1190年,獅心王和法王一起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不過,這兩位國王表面上一起東征,背地里互坑,獅心王理查德在返回途中被德意志國王囚禁,法王趁機占領了金雀花王朝在歐洲大陸的領地,包括諾曼底。
獅心王死后,其弟約翰和獅心王的侄子互相爭奪王位,金雀花王朝又陷入內戰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法王又趁機占領其歐洲大陸的領地,最后約翰只剩下了阿奎丹,約翰又被稱為“失地者約翰”,從兼任英國國王的法國伯爵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英格蘭王。
失地王約翰,失去的只是歐洲大陸的領土,但你得到了真正的英格蘭國王的稱號,這下好了,本來只是一個法國伯爵,以后再也回不去法國了,只能留在英國當國王。
不過,英法之間淵源深厚,斬也斬不斷的血緣關系,這也由此導致了后來的英法百年戰爭。
在金雀花王朝時期,英格蘭開始對威爾士和蘇格蘭征服。
英王愛德華一世被稱為“蘇格蘭的錘子”、“威爾士的征服者”。但是要征服這兩個地方并不容易,有一句名言是這么說的“諾曼底人只用了一年就征服了英格蘭,卻用了兩個世紀完成對威爾士的征服。”1284年,威爾士被永久征服了,王太子愛德華二世誕生在威爾士,從此就有了英國太子都有“威爾士親王”的稱號,也是起源于此。
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歷史,有一部電影《勇敢的心》,可以推薦看看,講的就是蘇格蘭反抗英格蘭統治的歷史。現在的蘇格蘭一直在鬧獨立,其實歷史上蘇格蘭和英格蘭一直就不和,英格蘭征服了蘇格蘭之后,多次用武力鎮壓蘇格蘭境內的反抗者,兩國長期就處于敵對的狀態。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正如秦朝滅亡一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民起義或者貴族起義,新朝取代前朝,前朝的皇室都跟新朝基本沒有任何關系了,講究的是斬草除根。除了唐朝和隋朝的皇室有一點親戚關系之外,其他王朝之間,基本都是毫無關聯。
但是英國的每個王室之間卻是有血緣關系的,基本上是前一個王朝的繼承者中斷了,找一個與前朝有血緣關系的家族繼承王位,然后新朝就以這個家族命名,這樣下來每個王朝基本都是前一個王朝的分支,這一點跟周朝的分封制類似。
歐洲社會幾千年王位的更換一直是像周朝分封制一樣,講究血緣關系,直到進入現代社會,才開始有沒有了王室和庶民之分,廢除王室,平民可以當總統,掌握國家權力。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比歐洲先進了兩千年。歐洲革命最徹底的是法國,法國大革命后的社會就如同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一樣,新朝推翻前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平民也可當總統。
金雀花王朝還有兩個分支,即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
1399年,英王理查德二世在征伐愛爾蘭時,其堂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在貴族和議會的支持下廢黜理查德,自立為王,史稱亨利四世。金雀花王朝結束了,英國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
英國BBC制作了一個歷史系列電影《空王冠》就是講述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的更替歷史。
第一集是《理查二世》,接著是《亨利四世:第一部分》、《亨利四世:第二部分》、《亨利五世》以及《亨利六世上下部分》、《理查三世》。
看完這一系列,就能輕松地搞懂金雀花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之間的關系了,金雀花王朝并沒有滅亡,只是被旁系家族取代了,在歐洲,哪個家族建立的王朝,就會以這個家族命名。
在這期間,英法之間發生了百年戰爭,英國國內也發生了玫瑰戰爭。所以,就要理清一個概念了,百年戰爭是英法之間,玫瑰戰爭是英國國內的內戰。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于1337年,結束于1453年。1453年還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伊斯蘭世界永久地占領了君士坦丁堡,1453年也是歐洲中世紀的下限。
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后結局是英國的失敗,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從這一時間起,英國和法國也徹底決裂,再也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了。
從此以后,兩國聯合共同擁戴一王和一王在他國版圖中占有領地都成為了歷史,英格蘭也徹底退出了歐洲大陸,法蘭西則在百年戰爭后走向了統一。從英法的歷史淵源來說,英法百年戰爭也可以說是法蘭西的內戰,英王永遠失去了在法蘭西的領地,英法兩個民族越來越大的差異在英吉利海峽的隔斷中,最終促成了現在英國和現代法國的形成。
約克王朝也是金雀花王朝的一個分支。在英國玫瑰戰爭的內戰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開展了對王位的爭奪。1461年約克公爵的長子愛德華打敗蘭開斯特家族,加冕為英王,史稱愛德華四世,英國進入了約克王朝的統治時期。
都鐸王朝是英國近代史的開端,都鐸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也有血緣關系。
愛德華四世死后,其子即位為愛德華五世,其弟篡奪了王位,是為理查德三世。理查德三世篡位之后,英國又陷入了內戰之中。最終勝出的是威爾士貴族里士滿伯爵埃德蒙·都鐸的兒子亨利·都鐸。1485年,亨利·都鐸即位,史稱亨利七世,英國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亨利·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的代理人,其母親是蘭開斯特家族。亨利·都鐸1486年迎娶了約克家族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這樣,蘭開斯特家族就和約克家族聯合起來了,玫瑰戰爭也正式結束了。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的分支,由此可見,英國王室的血統從一開始就沒有消失,還是金雀花王室。
在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發生了宗教改革,還有和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爭,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稱霸海上。
最后一任都鐸王朝的英王是伊麗莎白一世,她統治英國長達45年。莎士比亞也是這一時期的人物。
伊麗莎白一世死后,統治英國的則是從蘇格蘭來的斯圖亞特王朝。
伊麗莎白死后傳給為詹姆士六世,就是被伊麗莎白處死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瑪麗·斯圖亞特是伊麗莎白姑姑的女兒。
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史稱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身兼英格蘭王和蘇格蘭王。
斯圖亞特王朝和都鐸王朝也是有血緣關系的,并不是完全推翻前朝而建立的。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這就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成為歐洲第一個被處死的國王。
后來查理二世復辟,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士二世繼承王位。來自荷蘭的威廉三世登上了英國的王位,威廉三世的母親是查理一世的女兒,他的妻子又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所以威廉具有英王繼承權。
英國在威廉三世期間進行了光榮革命,完成了社會體制的變革,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的最高權力從國王手中交到了一群貴族手中,議會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現在英國最高權力在首相手中,而不是英王,便是從此而來。
在斯圖亞特王朝和接下來的漢諾威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和荷蘭進行了海上霸主之位的爭奪,英國和法國進行了歐洲霸主的爭奪,英法之間還開戰了海外殖民地的爭奪。法國敗給了英國,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國則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帝國,也是在這一時期,美國開始了獨立戰爭,脫離了英國。
英國從光榮革命后,國王失去了最高權力,國家掌握在議會手中,但保留了王室。如果從這時算起,英國已經結束了王室統治,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統治時期,所以,以后的王室僅僅作為象征。
漢諾威王朝是斯圖亞特王朝的母系分支。1714年,英王安妮去世,國王之位落在了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的手上,史稱英王喬治一世,這是斯圖亞特家族女兒后裔,這也為英國王室帶去了德國血統。
漢諾威王朝的最后一任國王是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子孫孫成了德國、挪威、丹麥、瑞典、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后,因此被譽為歐洲的祖母。
維多利亞女王死后,其子即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具有德國血統,但很快就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和英國作為對立國發生了戰爭。
1917年,喬治五世時期,英國王室以“溫莎”作為家庭的新姓氏,同時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此時德國和英國正在打仗,可想而知英國王室必須要與德國劃清關系了。溫莎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傳說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這樣一來,英國王室似乎又回到了征服者威廉的手中了。但從血統上來講,此時的英王已經是德國血統了。
喬治五世是愛德華七世之子,同時也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表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一戰也可以說是歐洲的內戰,畢竟一戰就是德國極其盟友與英法俄之間的戰爭。
喬治五世死后,即位的是喬治六世,電影《國王的演講》講的就是他。喬治六世之后就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不過,在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依舊是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
從光榮革命之后的英國王室,失去了權利,但還是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元首,是國家的象征。現代社會,世界上王室早就不存在了,治理國家并不靠王室血統,英國王室愈發只是一個象征了,而且在英國國內也有廢除王室的呼聲了。
總結下來英國歷史上的王朝就是:
諾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的分支: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再分支: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室。
何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