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歐平原又名波德平原,位于歐洲波蘭、德國北部。西自萊茵河口,東至波蘭東部的狹長地帶。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海拔為50~100 米,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西部有些地區在海平面以下。
地貌與第四紀冰川作用緊密相關,但由于玉木冰川只出現在易北河以東地區,因此以易北河為界東西兩部分的地貌特征有明顯的差異。
西部冰磧地貌不很顯著,為一起伏和緩的低平原,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低地帶、砂質平原帶。東部地區冰磧地貌保存較好,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砂丘帶、底磧平原帶、終磧丘陵帶、冰水平原帶和黃土帶。
華北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是中國東北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
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
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東北平原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
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恒河平原為印度大平原的東支,印度大平原在南亞喜馬拉雅等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
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東部的恒河-布拉馬普特拉平原(恒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內,面積約51.6萬平方千米。
北美大平原:也稱普列里草原或北美大平原,普列里(Prairie)源出法語,大平原之稱則來源于美國政府。美國南北戰爭之后,開始開發其西部領地。
當時的美國政府在宣傳西部的富庶和美麗時,把西部大草原稱為大平原。分布于北美大陸中部和西部的遼闊的大草原, 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以禾本科植物為主。
溫度條件依地區而異,但植被以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地區發育較好。在穩定的群落中可以針茅、冰草、溚草、早熟禾、鼠尾粟和野麥等屬的植物為代表;北美草原也是玉米和小麥的主要產地。
隨著降雨量的增加和草莖的高低,而又區別為高、中、低幾種類型的草原,當降雨量進一步增加時,草原則轉變為森林。
圖蘭平原(TuranPlain,俄語作TuranskayaNizmennost)又稱圖蘭低地,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西北部的廣袤低地。
北起哈薩克丘陵,東接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南抵伊朗高原北部之科佩特山脈,西臨里海,面積150萬平方公里。
在北緯35度—北緯47度,東經70度—東經55度之間。有海拔1,000公尺(3,300呎)山丘和低于海平面凹地。錫爾河和阿姆河下游流經境內。
拉普拉塔平原是南美洲第二大平原,位于南美洲東南部。其西面是安第斯山脈,東北面和南面是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東南面是大西洋。
總面積150萬平方千米,自北向南跨越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四國,其中60%的面積在阿根廷境內。拉普拉塔平原北部為大查科平原,南部為潘帕斯平原。
大查科平原地面平展低洼,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帶形成沼澤和濕地;南部潘帕斯平原,地勢坦蕩平展,略向東傾斜,海拔多在150米以下。
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亞洲第一大平原,世界第三大平原。南北長2000千米,東西寬1500千米,面積260萬平方千米。南部海拔220~300米,中、北部海拔50~150米。
自北而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觀平行分布,具典型的緯度地帶性分布規律。大部分地區為亞寒帶針葉林所覆蓋。有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塔茲河等河流。
中部和北部人口密度較低,南部隨著對燃料、金屬資源的開發而不斷發展,形成了以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田,托木斯克鐵礦為中心的工礦業基地。
東歐平原位于歐洲東部,世界第二大平原,其范圍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里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至波羅的海,近400萬平方公里廣大區域,平均海拔約170米。
亞馬孫平原(英語:AmazonPlain)位于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于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
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密布,植物種類繁多并富特有種;動物種類亦很豐富,尤多樹棲動物。
礦藏主要有石油。人煙稀少,總人口約1500萬,包括10萬生活在密林中的印第安人。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有計劃地組織移民和發展農牧業,開發自然資源,已建成貫通全境的亞馬孫公路。
劉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