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在印度的首陀羅,我在印度的剎帝利?!?/p>
提及印度,人們總會想起“骯臟”、“強奸”、“貧富差距”、“混亂”等種種落后的代名詞。而當學者和媒體想要分析印度至今為何仍有如此落后的一面時,都不由得會追溯到具有千年歷史的印度種姓制度。
在古老的印度半島上,雅利安人,波斯人,突厥人,英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何只有種姓制度在印度屹立不倒?作為社會底層的“低種姓”印度群體,他們的生活究竟有多悲慘?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印度人民“搬不走”的大山——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指的是通過內部婚姻、繼承的方式,將某一特定階層生活方式傳承下去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并不是印度獨有的發明,歷史上蒙古帝國的“四等民制”,法國波旁王朝的三層等級制,都具有“種姓制度”的色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縱觀世界各國的種姓制度史,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個,它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印度半島的歷史一樣漫長。
(古印度文明建筑)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來自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文明后,將征服者的吠陀文化帶到了這片土地上。其中,種姓制度就是吠陀文化的產物。
在吠陀文化的代表神話作品:《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有這樣的記載:“原人”是宇宙萬物的源頭,創造了世上的一切事物,這個很像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天辟地的盤古。
在原人創造的人類社會中,負責祭祀的“婆羅門”是原人的嘴;由武士和貴族構成的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農民和牧民是吠舍是原人的雙腿;作為奴隸的首陀羅是原人的雙腳——這則神話故事,概括了印度“種姓制度”的基本內容,也是印度種姓制度的源頭。
(吠陀神話中的“原人”)
將社會等級制度與民俗信仰深度綁定,是印度種姓制度時至今日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在用神話故事中的“原人”將印度上下階層進行劃分的同時,印度的雅利安人統治者還在吠陀神話中提出了“純潔”與“不純”的概念。
在吠陀文化的另一代表作《摩奴法典》中,提出了人身上十二種“不純”的事物,其中包括人的唾液、糞便等等。《摩奴法典》提出,凡是長期與“不純之物”相接觸的人,都會變得“不純”,這就讓從事侍奉主人吃喝拉撒的奴仆,也就是首陀羅成為了印度社會中的最底層。
(19世紀的印度貧民)
“純潔”與“不純潔”概念的提出,讓印度社會除了侍奉主人的首陀羅之外,還衍生出了一批“達利特人”。“達利特”在古印度語中是指“不可接觸之人”,是比首陀羅更為低賤的“賤民”。他們主要從事城市清潔,處理尸體等工作,是每日與“不純之物”打交道的職業工作者,是在印度最倍受輕視的一群人。
為了避免自身沾染“不純”,印度的雅利安統治者不僅自身拒絕從事屠宰、清潔等在他們看來卑賤的勞動,讓“首陀羅”和“達利特”為他們代勞,而且還嚴禁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通婚。就這樣,印度的高低種姓就在這樣一套封閉的社會結構內代代相傳,直至今天。
蒙古帝國的“四等人制”,隨著1368年明軍攻破大都(今北京)在華夏大地上宣告終結;法國的“三級制度”,因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而灰飛煙滅。那么,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會歷經千年,卻依舊屹立不倒呢?
縱觀印度歷史,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涌現過很多致力于推翻印度種姓制度的挑戰者,但它們要么只是暫時性地取得了勝利,要么就是出于統治階級的需要,和印度的種姓制度最終融匯在了一起。
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向種姓制度發起挑戰的人,是中國神話中的“如來佛祖”,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公元前6世紀,釋迦摩尼創立佛教后,就在教義中鮮明地提出了“眾生平等”的思想。
佛教思想代表作《長阿含經》這樣記載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生世故名眾生。”
在佛教看來,印度吠陀神話中將世界以男女、尊卑、上下進行劃分的行為,不具備任何的合理性。佛教認為,世界上只有“佛”與“眾生”的區別。擺脫煩惱即可成佛,擺脫煩惱即為眾生。
佛教的誕生,給推崇等級制度的印度教極大的沖擊。但遺憾的是,當時的印度諸國林立,受戰爭、分裂等諸多歷史因素的影響,佛教并未在印度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力,反而傳播至東亞、東南亞各國,墻內開花墻外香。
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曾將佛教短暫地確立為印度的國教,并積極推崇。但是隨著阿育王于公元前232年逝世,孔雀王朝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的印度,讓佛教的傳播從此劃上了句號,而民間普遍信仰的傳統印度教則再次成為了印度的主流思潮。
公元8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地區,以武力的方式將一股新的思潮帶來了印度。公元120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富汗突厥人徹底征服印度北部地區,建立“德里蘇丹國”,伊斯蘭教由此成為了當時印度的主要國教。放棄印度教而改信伊斯蘭教的印度西北部地區,成為了今天巴基斯坦國家的雛形。
為了讓大部分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鞏固穆斯林的統治,德里蘇丹王國的數代王朝都對印度教的廟宇、神像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并且大規模興建清真教堂。
然而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穆斯林在印度的宗教傳播除了在印度的西北部地區獲得成功外,在其他印度地區的影響堪稱微乎其微。由于穆斯林統治者的壓迫,印度民間對本土原始宗教的信仰不減反增。
此外,德里蘇丹王國在歷史上從未征服過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這讓印度教和它推崇的種姓制度因此在印度半島的南部得以保留。
在嘗試用暴力的方式抹去印度教的痕跡以失敗告終后,德里蘇丹國的統治者只好對民間印度教的傳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盡管在伊斯蘭教同樣擁有“眾生平等”的教義,但是印度半島的穆斯林征服者,尤其是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擁有著蓄奴的習慣。因此,這些對印度而言異族異教的征服者,有些時候也不得不援引印度教的教義,來闡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
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因素影響下,位于印度半島的巴基斯坦雖沒有和印度一樣的種姓制度,卻是在穆斯林國家中“種姓制度”最為嚴重的國家。在今天巴基斯坦的西部地區,民間流行著普什圖人、信德族、俾路支人、旁遮普人之間區別通婚的習俗。從這些文化民俗的身上,都能看到印度“種姓制度”的身影。
(19世紀的巴基斯坦貴族)
隨著15——16世紀歐洲大航海的興起,位于十字路口的印度半島逐漸成為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特許狀,成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624年,英國在蘇拉特登陸,開始在印度進行殖民。
與既往入侵印度的外族征服者不同的是,英國殖民者非常擅于利用當地的貴族階層、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讓“當地人替英國治理當地人”,英國在印度建立最早的貿易據點: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就是通過收買當地的統治者賈汗吉爾獲得的。
(英國殖民印度)
通過收買王公貴族、軍事武裝侵略等方式,英國于19世紀中葉控制了印度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為進一步盤剝印度殖民地,英國確立了一套名為“柴明達爾”的土地制度,準許印度的王公貴族作為英國殖民者向印度農民征稅的“中介人”。英國通過給予印度上層勢力部分好處的方式,讓印度的王公貴族徹底淪為英國的“守土官長”。
為了讓當地的印度人能夠信服這套殖民統治的方式,幕后操縱的英國自然愿意拔高印度上層勢力在印度社會的地位。因此,具有千年的印度教和它的種姓制度再度被推到印度歷史的舞臺前,成為了維護印度封建統治階層和買辦階層的文化思想工具。
(印度王公典禮上的英國軍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印度的發展以及英國國力的相對衰落,印度謀求獨立的聲音此起彼伏。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的進一步衰落和全球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讓印度的獨立已成大勢所趨。
為了避免印度半島上一個強大、統一的印度的出現,英國在離開印度殖民地之前留下了最后一手:大肆離間印度西北部穆斯林和印度本土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二者間的糾葛,讓印度在20世紀40年代的尾聲陷入到了空前的印度教宗教狂熱中,為現代印度保留種姓制度埋下了隱患,也為1947年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筆。
1947年8月15日,印度最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印度隨后頒布的憲法當中,印度當局廢除了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存在。
其中,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和出生地而受到歧視?!?/strong>印度憲法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印度教中的不可接觸制度,廢止一切對首陀羅、達利特的不公待遇?!?/strong>
為進一步保障低種姓群體的權利,印度還實施了“保留政策”,即在印度的議會兩院中為低種姓群體保留一定的席位,在國有企業中為低種姓保留27%的名額,為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在印度公民的身份證中取消對種姓的記載等等。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今日的印度低種姓群體就能夠擁有和印度高種姓群體一樣平等的生活。盡管印度當局不止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推動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廢除,
但種姓制度的思想依舊在印度民間根深蒂固。譬如印度家庭會講求種姓之間的“門當戶對”,認為接觸人體毛、體液的理發師、下水道清潔工是“不潔”的化身,這種古老的印度種姓思潮,在印度的南部地區尤為嚴重。
(印度下水道清潔工)
在民間泛濫的種姓制度,促成了今日印度社會的風貌:備受歧視,屢遭強暴的印度婦女;污濁不堪,垃圾遍地的印度河流與街道以及對印度經濟影響尤為嚴重的城鄉貧富差距。
據國際刊物《農村發展雜志》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1世紀初,印度全國的平均識字率為63%,而印度的種姓識字率只有55%;印度兒童疫苗的普及率為44%,低種姓家庭兒童的疫苗普及率僅有40%;1995——2005年間,印度的貧困率為27%,低種姓群體的貧困率高達39%。在十年前,印度低種姓群體的貧困率更為嚴重,高達49%,幾乎占據低種姓人口的一半。
時至今日,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成為了印度邁向現代化之路的一個巨大“包袱”。這個包袱之所以從始至終讓印度無法擺脫,不僅在于種姓制度已與印度的民間宗教信仰高度融合,更在于它被印度的統治階級視作闡述自身剝削統治合法性的工具,而被運用得得心應手。
具有千年歷史的印度,雖歷經過雅利安人、印度本土人、穆斯林和英國殖民者的歷代統治,社會形態隨之經歷過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和變遷,但只要“人剝削人”的制度在印度一日存在,那么印度的種姓制度便一日不會消除。
或許,今天的我們真的需要感謝印度:正因為有印度“種姓制度”這個歷史之鑒,我們才更能感受到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是多么了不起的創舉,新中國今日人人平等的陽光,是何等地來之不易。
劉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