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能想象到嗎?“人食人,狗食狗”,整個世界全年無夏,六月暴雪竟然是發生在1816年的真實場景!整個北半球地區無一處地方不是這樣的慘狀,單單是歐洲地區,就有20萬人被活活凍死!歷史上的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新進來的小伙伴記得點贊關注,一起了解災難降臨背后的歷史故事。
19世紀正是歐洲蓬勃發展的時候,各個帝國迅速崛起,就當這些歐洲人準備一騎絕塵,稱霸世界的時候,卻不想在1816年,遇到了比發生戰爭還要恐怖和可怕的事情。其實,在1816年年初的時候,天氣還是很正常的,而且對于歐洲的氣候來說,一般是比較溫和的,人們也在天氣回暖,準備農作物迎接新年的到來。
可到了五六月份,都已經快要進入夏天的時候,歐洲的天氣卻突然轉寒,很多人都沒有在意,以為這是立夏之前的偶然天氣,以為幾天之后就會過去,可卻不想幾天過后,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漫山遍野的鵝毛大雪,剛播種的農作物正在生長,但卻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雪全都被凍死。田地里的莊稼被凍死,不僅是顆粒無收,甚至連牧場上的草都沒有了,原本正是草木生長旺盛的季節,卻不像在這樣的突變天氣下,過得像12月份一樣。
歐洲不像我國一樣,有著廣闊的土地面積,地方不大,而且整個國家的人民,都靠著那點糧食過冬,原本想著在七八月份收完糧食,屯著留到過冬用,結果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把原本的計劃全都打破了,不要說是這些糧食了,就連牧場牛棚里的牛都快被凍死了,奶牛擠不出奶,歐洲人一貫喜歡的牛奶和面包已經是不可能實現了。
如此大規模的損失,也造成了當時歐洲地區的物價飛漲,以往常在歐洲地區一桶燕麥只需要12美分,但是隨著1816年異常天氣暴雪不斷,一統燕麥的價格竟然直接飆到了92美分,物價貴是貴單,好歹還有的用,但是這樣的情況只是針對于歐洲的那些貴族和有錢人。
農民的生活原本過得就十分辛苦,1816年,一整年地里的糧食一點收成都沒有,反而是還在不斷地消耗之前的存糧,貴族能買得起高價糧食,但是農民買不起呀,大多數的底層老百姓,都在這種詭異的天氣中,在饑寒交迫之下被活活凍死。
根據后期統計,在那場災害中,歐洲就有20萬人被凍死,這還只是保守估計,真實的數據遠比這20萬人要多得多。
與此同時,北美洲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到哪里去,那時候的北美洲也剛剛進入春天,天氣就在逐漸變暖的時候,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方,突然下起了暴雪,很多農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任何的防備,前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還好好的,卻不想第二天醒來一看,外面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而且這樣的極端天氣也在一直地不斷變化,暴雪剛下了沒一會兒就突然停住,之后緊接著天氣立馬放晴,氣溫又一下子又從零下10多度升高到了三十多度,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讓當地的民眾也搞不清楚到底該穿什么,該做什么預防,起伏如此大的天氣,讓很多人的身體都沒能支撐住生病。
原本農民還想著在這一年辛苦勞作,年底能有一個好的收成,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打亂了他們所有的計劃,根據當時加拿大的史料記載,反復無常的天氣,讓剛播種下農作物的土地,全都在一夜之間蓋上了厚厚的一層白雪,所有的農民作物全都失去了生機。
當然,在這場災難中,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也深受其害,1816年,正處于清朝嘉慶皇帝的統治時期,這一年凍死人的事情也常有發生,在我國古書記載中,稱那一年的極端天氣,確是實屬罕見!
很多的相關文獻的記載中,都有對那年的災難有所描述,六月的天氣沒有下雨,竟突然刮起了西北風,而且溫度也在一瞬間驟降,就在人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情況的時候,漫天竟然飄起了鵝毛大雪!
就感覺從原本烈日當頭的夏天,一下子就進入到了冬天,跟歐洲同樣的情況,也是土地里面顆粒無收,很多正在成長中的莊稼全部都被凍死,云南地區一向都是四季如春,但卻成了那一年我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那個時候不要說吃的,就連人們抵御冬天所準備的衣物都不夠用。
很多牲畜身上的皮毛,也失去了御寒的作用,被活活凍死,人們儲存的糧食吃完了,便開始吃自家養的牲口,最后吃完了牲畜,便開始到處找草根、野菜吃。
盡管當地的官府也在積極尋找辦法,糧倉里的糧食都已經見底兒了,但是這樣的極端天氣卻還在繼續,那個時候,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生產大國,可對于這種全國性的自然災害,也是頭一次見,也拿不出任何的辦法,可以抵抗這種自然災害。
很多人在無奈之下被迫開始舉家逃離,總以為其他地方能夠在這樣的天氣中好過一些,殊不知全國甚至是全世界,都在遭受著極端天氣的侵害,很多當地的老百姓到最后連地里的草根都吃干凈了,有的實在沒有辦法,但又必須得生存下去,便出現了一些“易子而食”的慘狀。
可畢竟他們都是人生父母養,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有的家庭里的父母,實在對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就將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交換,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做法太過慘無人道,但我們畢竟不是身處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也無法具體回答,當時那些老百姓生活的有多么艱難,畢竟在生產力不足,有沒有像現在各種現代化設備的年代里,面對重大極端的自然災害,活著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之所以在1816年北半球會出現那樣的慘狀,這都是因為在1815年,一座名為坦博拉火山的爆發,雖說在人類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次火山噴發,但是這一次坦博拉火山的爆發,卻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噴發,甚至是在世界火山爆發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而且那次的火山爆發也在1816年之前就有過預兆,1812年至1814年的兩年間,在加勒比海以及菲律賓等地區,都陸陸續續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火山噴發,原本大家都以為這只不過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殊不知兩年連續不斷的火山噴發,將大量的火山灰送到了大氣層中,火山灰在大氣局部形成了堆積。
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1816年坦博拉火山爆發,足足持續了三個月,這次的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再加上前兩年火山爆發堆積的火山灰,經過在大氣層中的長時間堆積,開始向全球范圍內擴散。
甚至是火山噴發直接讓山體的高度都下降1000多米,先不說這種噴發的力度有多大,單單是這場火山噴發就造成了92000人的死亡,甚至是遠在歐洲的英國倫敦,都可以直接看到火山灰造成的“日落彩霞”,就在人們欣賞這一種極光美景的時候,卻不知道史無前例的重大災難即將來臨。
雖然1816年的那一場自然災害,讓亞洲,歐洲,美洲的民眾都深受其害,但也正是在這場災難的影響一下,改變了世界的歷史,如果說經歷了這場災難后,依舊能夠幸存下來的人,肯定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但如此重大的災難,也讓人們原本的家園被摧毀殆盡,沒有進行災后重建的能力,他們只能尋找新的一個受災不嚴重的地方,勉強生存,所以當時就有很多歐洲人移民到美國,也就是在那場災難過后,美國的很多地方成立了新的州,開挖了新的運河,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都有了飛速的發展。
原本很多的生產勞動都需要靠人力來進行,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使很多西方的科學家開始發明機械拉車,1816年的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的同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球工農業的轉型發展,讓世界又向前邁進了一個腳步。
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