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定興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地處冀中平原腹地,總面積為714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一、歷史沿革
1、秦置范陽縣,治今縣西南固城,屬廣陽郡。北齊徙治伏圖城,屬幽州范陽郡。
2、隋改名逎縣,大業十三年(617年)省入易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興縣,治今址,屬涿州。
3、元屬保定路易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屬保定府。清因之。
4、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后屬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8—1949年建置、歸屬變化頻繁,曾設徐定、淶定、容定等縣。
5、1949年復設,屬保定專區(1968年改地區)。1958年撤銷,并入徐水縣、易縣,1961年復置。1994年劃歸保定市。
二、地名來歷
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興縣,取“大定興盛”之意為名。
三、風景名勝
1、義慈惠石柱。義慈惠石柱建于北齊太寧二年(公元562年),又名北齊石柱,位于距定興縣城10公里的石柱村西北一高臺上,北距易水河250米。高臺上原建有沙丘寺,現僅存石碑兩通。
石柱高7米,自上而下用六塊石灰石壘疊而成,分基座、柱身和石屋三部分,其結構為蓮座之上建石柱,柱巔置水平蓋板一塊,其上建石屋。上部截面為方形,正面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 題額等刻銘。
柱身下半截為不等邊八角形,上刻經文3000余字,記述了杜、葛起義的經過。1961年3月,義慈惠石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慈云閣。慈云閣又名大悲閣,因閣內塑有大悲佛像而得名。位于定興縣城內中心地帶,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明萬歷年間重加修葺,因佛教禮“心慈為貴,貴慈如云”,故更名為慈云閣。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迭次修葺,始具今規模。慈云閣原為一組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即前后山門、畫廊、香亭、東西配殿,整個造型為一船形殿宇建筑。1996年12月,慈云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廣明大師塔。位于定興縣城東南方25公里處,北南蔡鄉大留村中央,高3.77米,建筑面積2平方米。
廣明大師塔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3月,在建筑造型上別具特色,整個石塔用13層八角石立地而起每層八角石相接部位都用蓮花石座相隔,塔身刻有佛像及文字,給人以高大壯觀之感。
丁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