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每每提到“咖喱”,很多吃貨腦海中浮現(xiàn)的,必定是咖喱牛腩、咖喱雞翅、咖喱土豆,還有最常見的咖喱飯等美食……
除了食材本身的口味外,還伴隨著咖喱獨特的香辛,似乎與它有關(guān)的菜肴,味道都能更上一層樓。
許多吃貨對它也不陌生,但若被問到“咖喱到底是啥”時,大都是一臉迷茫,很難說出個一二三來。
其實“咖喱”一詞來源于坦米爾語,意指由“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的調(diào)料,其中除了主要成分“姜黃”外,還有辣椒、花椒、芥末、孜然、白胡椒、胡荽籽、小茴香等香料。
但值得說明的是,咖喱并非“個體”,而是一種泛指,因為它的口味實在是太多了。
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咖喱,在香料的種類、配比上均不相同,所衍生出的顏色、口味也是各有特點。
例如印度咖喱的濃辣、泰國咖喱的香辣、日本(改良)咖喱的甜辣等。
咖喱多為粉狀和塊狀,咖喱粉可以像鹽、醬、醋等常規(guī)調(diào)料一樣,與食材一齊入鍋翻炒。
而咖喱塊則中則含有一定量的鹽、油脂、面粉與食品添加劑,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質(zhì)地,需要先將食材炒熟,加水沸騰后再熬煮咖喱塊,這樣更易溶解、入味、出香。
但畢竟咖喱塊屬于半成品,所以在烹煮過程中,往往不需要額外的油和鹽。
說通俗一些,他們就像是“辣椒粉與辣椒醬”的區(qū)別。
雖然咖喱的做法起源于印度,但在當?shù)兀@種“香料混在一起”形成的調(diào)料,被他們稱之為“瑪莎拉Masala”。
除了針對外國游客的餐館外,本土飯店的菜單上,極少能夠看到“咖喱”這個詞匯,因為它是在18世紀末期,英國殖民印度期間被發(fā)明的。
當時的英國人接手印度貿(mào)易之后,從印度人的調(diào)料運用上,機敏的發(fā)現(xiàn)了商機。
他們將各類調(diào)料混在一起打成粉末,并帶回英國推廣,同時還為它取了“咖喱”這個十分印度的名字。
就像中國人眼中的芝士、培根一樣,讓人很難從名字上,直接獲取關(guān)鍵的信息,從而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如今天所見,這種“以名稱為噱頭”的營銷行為,還是非常成功的,咖喱不僅是傳遍了歐洲大陸,還在東亞、東南亞爆火,并成為某些地區(qū)菜系的主要調(diào)味料。
說到這里,許多吃貨也不難發(fā)現(xiàn),縱觀中國周邊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能稱得上“咖喱普及”。
而反觀本土,除了臺灣地區(qū)(曾被日本殖民,飲食上承襲了對咖喱的熱愛)外,咖喱始終沒能融入華夏美食體系。
其實原因也不復雜,首先咖喱成菜后往往呈糊狀,賣相確實不佳,再者是“以香辛料為主”的味道過于濃重,極大的影響食材本味。
即便是與咖喱形似的“十三香”、“五香粉”,在烹飪中的用量,也僅僅是局限于“一點點”,而不是像咖喱一樣,分量都快趕上主要食材了。
簡而言之就是“不合口味”,讓追崇“色香味”的中國吃貨們,實在難以提起胃口。
說了這么多,也并非是以個人的主觀口味,來貶低“咖喱”這種舶來品,畢竟能普及這么多國家,它的實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但無論如何,它也確實不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畢竟中華美食如此繁多,調(diào)味料也運用得精致、細膩。
所以咖喱這種簡單粗暴的“香料大雜燴”,不入法眼也在情理之中。
高同華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