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長時間以來,我接觸的遺體多是老人,或因疾病面目瘦削,或壽終正寢,面部安詳,但那一天,我推開門見到了一位年輕的女性,她的床邊還站著一個小男孩兒,拉著媽媽的手淚流不止。”
“在那一刻,我才覺得我的工作是高尚的,是不可或缺的。”
2016年,入殮師吳津娜采訪的舞臺上,對著觀眾和攝像機,講述了她親身經歷的這件事。
從19歲入行,她已經在殯葬行業工作了20多年,并被稱為“中國故人沐浴第一人”。很明顯這個故人,不是老鄉、老朋友,而是故去的、辭別人世的人。
從業20多年間,她每年要送走約5000多名“故人”,有那么幾年,她每天要為15名逝者整理儀容。
一個年輕的女孩兒,為什么會選擇殯葬行業?關于“不能用手直接觸摸遺體”,她又會給出什么樣的解釋?在被認為“不吉利”的這些年,她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85后入殮師吳津娜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面對死亡的陰冷、悲傷、恐懼的。
12歲之前,吳津娜的夢想是當一名體育教練。但13歲那年,她的一位至親因車禍不幸離世,這位至親曾是她童年的偶像。
在送這位至親最后一程時,小吳津娜提出想再見親人一面,卻被父母長輩拒絕。因為是遭遇車禍,所以遺體受損,面容變形,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為了不給小吳津娜心中留下陰影,所以她與至親之間的最后一面,被父母“無情”阻止。但此事在她心里,雖然沒有陰影,卻成了少女心中最大的遺憾。這為她后來走進殯葬行業,埋下深深的伏筆。
15歲那年,她主動放棄上高中的機會,執意報考附近的一個中專,只因為那所學校有殯葬專業。
不出意外地,吳津娜此舉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原因很簡單,覺得這個專業“不吉利”、“晦氣”,沒有人能想明白,好好的一個女孩兒,為什么要學這個。
雙方都執意不讓步時,吳津娜爺爺站出來,表示支持孫女。自此開始,她正式走上了殯葬專業這條路。但父母的不支持,并沒有因為木已成舟而變成理解,反而認為她會給家里帶來“晦氣”。
尤其是她實習期間的一件事,媽媽的態度讓她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
那時,臨近畢業的吳津娜被分到殯儀館實習,因為離家比較近,她就直接住在家里。
因為住在閩南地區,家里有每逢初一十五祭神的習慣。但好巧不巧,她從供桌上走過的時候,看到一個蘋果滾落在地,于是自然地撿起來放回供桌,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等她再出來時,桌上的蘋果已經被換成了另一種水果,她疑惑地問媽媽“為什么要換”的時候,看到媽媽飄忽的表情,以及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她就明白了。
媽媽覺得她不吉利、晦氣,嫌棄自己的手撿起來的蘋果。
在這一瞬間,她不僅心涼,更是慌亂,她有點懷疑自己的選擇。因為自從選擇了殯葬專業以來,身邊親戚的有意躲避,她已經見了太多,甚至她拿去親戚家的禮品,也會被丟掉。
雖然有短暫的懷疑,但這并沒有動搖她心中的夢想,大不了她不常登門,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就是了。
后來,她也一步步驗證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實習結束,吳津娜回到學校,恰好此時有一家日本的企業來中國招防腐師,老師第一時間想到了成績優異的吳津娜。
聽到這個消息,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并收拾好行囊,踏上了遠赴日本的征程,全心全意學習“故人沐浴”。這一去,就是9年。
學習期間,吳津娜看到日本入殮的整體儀式,看到他們對待逝者時的溫柔、細致、耐心,以及發自內心的尊重,她終于明白了自己選擇這個行業更大的意義。
雖然工作學習都認真,但她也有被前輩大罵指責的時候。
有一次,吳津娜跟隨老師一起,去幫一位老太太整理儀容,卻不小心用力太大,扯掉了一大塊頭皮。
“趕緊下去。”導師見狀厲聲喝道。
遺容整理完成,在回去的路上,導師對她說了讓她銘記一生的話:
沒有了生命力的身體,是非常脆弱的,就像一只蝴蝶一樣,翅膀輕輕一扯就會斷裂。翅膀殘缺的蝴蝶,美麗是會打折的,何況人呢,誰不想在最后告別的時候,是美麗從容的呢?
導師的這段話,堅定了她在“故人沐浴”行業走下去的勇氣,而下面這段經歷,就給了她能在這條路上走20多年的決心。
現在我們接著說,開頭那個沒說完的故事。
那天,吳津娜見到了年輕的母親,和在床邊流淚的小男孩。病床上的女性,雖然臉色蒼白,但仍舊能看出昔日的美麗。但可惜的是,因為她生前患了嚴重的肝病,因為長期輸液,導致腹腔增大,肚子高高的鼓起,甚至連喪服都穿不上。
恢復身材,就要抽出身體中的積液,用吳津娜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有“入侵性”的動作。
她第一時間,是勸離床邊的小男孩,不想讓他看到媽媽再次“受傷”。在那一瞬間,她的內心忽然被觸動,仿佛又看到了父母在勸離12歲的自己一樣。
但男孩拉著媽媽的手,始終不肯離開,吳津娜只好勸說“你在外面等一會兒,媽媽會變得很漂亮來和你見面”。
抽取腹腔積液、幫死者沐浴更衣、化一個從容的妝,一系列動作完成后,吳津娜對著遺體深鞠一躬,然后叫來了那個可愛的小男孩。
看到變漂亮的媽媽,小男孩眼淚撲簌簌地落下,然而并沒有哭出聲音。緊接著對著吳津娜深鞠一躬說:
“謝謝你們,我媽媽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變瘦,穿上她喜歡的花裙子,謝謝你們幫助我媽媽。”
面對早逝的母親,有禮貌的小男孩,吳津娜的心一次次被刺痛,但始終沒有掉下眼淚。
對她們這個行業來說,落淚是一個極不專業的動作。但這一次,讓她覺得自己的職業是如此地高尚。
抽取身體中的積液雖然屬于“入侵型”,但還好接受。吳津娜第一個接觸的“難以接受”的遺體,是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剛上初中,在過馬路的時候被大卡車撞飛,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間。這是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再過10天,就是她參加劍道比賽的日子,但她卻沒有等到。
小女孩媽媽哭著說“想讓孩子漂漂亮亮地離開”,不想在告別儀式上,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到她“肢離破碎”的樣子。
當吳津娜看到那堆“肉泥”時,還是被眼前的景象給嚇到了。已經根本看不出生前的樣子。而要想恢復,需要的不僅是縫合,還要拼骨。
但這個過程不僅要用專業的工具,還會發出巨大聲音,僅僅隔著一層玻璃,家屬們聽到聲響肯定會心中難過。
兩權之下,吳津娜在現場放了小女孩最喜歡的音樂,不僅能告慰亡靈,還能安撫家屬。這次,吳津娜花了8個小時才將女孩的身體修復好,并為女孩換上了美麗的校服。
了解到女孩每天上學前,媽媽都會為她檢查有沒有系好紐扣,便留了最后一顆扣子,讓女孩母親親手為她系上,送女孩最后一程。
在日本工作的9年,她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也在一次次為故人沐浴中,變得更加細致、親切、溫柔。
對她而言,死亡是冰冷的,但這最后的告別,一定是美感、儀式感,并且包含愛和尊重的。
2013年,吳津娜學成歸國,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將“故人沐浴”這個行業的溫柔和光輝,灑在自己的國土上。
因為在中國市場上,“故人沐浴”還是一片空白,但她知道,只要有愛和尊重,她很快就能將這份“體面”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團隊培訓中,即便床上躺著的是假人,她也總是耐心和溫柔的。
先輕輕地抱起假人的頭,為它墊上一塊干凈柔軟的新毛巾,再擦拭肩部和腳底板。
關于為什么要先擦這兩個部位,也是有說法的。因為人之一生,有“頂天立地”的說法,所以肩膀和腳是最辛苦的,一定要先擦去污垢,讓逝者一身輕松地離開。
人離開時,因為肌肉緊張,或者恐懼、遺憾等情緒,常常眉頭緊皺,再加上臉色蒼白,不僅不好上妝,還沒有安詳感。
為此,吳津娜專門做了一款化學面膜,能在15分鐘之內迅速滲透,讓肌膚恢復舒展自然。
為了給逝者清理頭發上的污垢,她又試了上百種既能柔順,又不脫發的洗發水,只為了給逝者最后的體面和尊重。
她嚴格要求團隊里的人,觸碰逝者時一定要戴手套,這不僅是尊重,更是有科學依據的。
人死后,身體里的血液停止流動,肌膚脆弱不堪,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破壞遺體,甚至留下尸斑。
而且人死后,身體表面會產生很多細菌、微生物等,如果不小心感染,對身體的危害也相當大。
就算現在她已經是“故人沐浴第一人”,但她也從來沒有因此降低標準,減少耐心。
在為故人沐浴時,她始終拿著兩條毛巾,為逝者遮擋隱私部位,維護死者的尊嚴。她常對團隊中的人說:遺體比最貴的古董還要寶貴。
從業20多年間,她從不參加婚禮,不跟人握手,告別時不說“再見”。或許孤單,但她帶給更多家庭的,是尊重、溫柔、愛、安慰
結語:
死亡是什么?
最后的離別,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而實際上,這個“離別”是很多人都不能自主決定告別方式的。
因病離世的老人,形容枯槁,憔悴黯淡;橫遭災禍的人,面容受損,甚至肢體殘缺。這時她/他最想要的,應該就是體面的告別,優雅地謝幕。
吳津娜做的,就是給最后的告別,增加一分美麗,減少一分悲傷。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