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草綱目》:番薯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之功效。
提起紅薯,在當今社會無人不曉,畢竟誰能拒絕在寒冷的冬天來一塊熱乎乎的烤紅薯呢?或者喝一碗甜滋滋的紅薯粥。
紅薯又叫番薯,從名字就能看出,紅薯是外來物種。有些人覺得紅薯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就如同張騫帶回的葡萄、核桃、香菜等等一般。但事實并非如此,紅薯直到明朝才傳入我國,也就是說紅薯在我國的歷史也就幾百年。
紅薯的原產地在美洲,大航海時期,隨著西方國家的殖民,紅薯被帶到了東方。但不管哪個國家的殖民者都嚴禁紅薯流入中國。這可能就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最早的禁運封鎖吧。
我們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陳益,一個是陳振龍。
陳益
陳益是廣東東莞人,明萬歷八年曾跟隨有人前往安南做生意,抵達安南后,安南當地土人曾用紅薯招待他們。那時候陳益并不知道紅薯是何物,但卻覺得紅薯香甜軟嫩,可口至極。面對這種不知名的美味食物,陳益上了心,尤其是當知道紅薯的產量后,一個大膽的計劃在陳益心中怦然成型!
陳益決定要把紅薯帶過家鄉!
但安南人把紅薯當寶貝,禁止往外流傳,陳益只得暫時蟄伏待機,直到兩年后,也就是萬歷十年,陳益才找到機會,收買了當時的土人,將紅薯種藏到了銅鼓中,偷偷帶回了家鄉。
陳益把紅薯帶回家鄉后,在經過試驗后,開始大規模的種植紅薯,并向外廣為傳播此物。陳益臨死前,把自己的墳墓選在了紅薯地旁,還囑托后人在祭奠的時候,祭品中必須要有紅薯。
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功莫大焉!
陳振龍
陳益在引進番薯后,雖然有心廣為傳播,但當時交通不便,通訊閉塞,但沒有官府支持的情況下,番薯推廣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十幾年后,紅薯還不被大眾所知。
在陳益引進紅薯12年后,福建福州人陳振龍在呂宋做生意時,發現了紅薯這種作物,并意識到紅薯的重大意義,于是想著把紅薯帶回家鄉。但當時呂宋的殖民者西班牙對紅薯有著嚴格的禁令,不許紅薯出境!
這個禁令沒有難住陳振龍,明萬歷二十一年,他“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并在繩子上涂上泥巴作為掩護,成功地將紅薯藤帶回了國內。
陳振龍也有心推廣紅薯,但苦于沒有渠道。直到福建大旱,糧食歉收,陳振龍讓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紅薯,表示紅薯可以救災。金學曾同意一試,試驗結果令所有人震驚,紅薯不僅產量極高,而且味道可口。
金學曾下令大力推廣紅薯,這代表著官方正式介入!到了明朝末年,徐光啟為了救災,開始把在福建廣泛種植的紅薯引向其他省份。到了清朝時期,各地官府開始紛紛下場推廣紅薯,于是紅薯很快在全國廣為流傳。很多研究歷史的人都說,清朝之所以有康乾盛世,紅薯的作用居功甚偉。
最后再提一句,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種植紅薯,但最好吃的還當屬遼寧黃金蜜薯、陜西臨潼板栗紅薯、福建漳浦六鰲蜜薯、浙江臨安天目山小香薯等品種。
高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