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從各大景區景點到城市里都興起了一股漢服熱,漢服從拍照道具漸漸成為了時尚新寵,越來越多的小仙女開始穿著漢服出門。
傳統和時尚結合,漢服的美也被大眾所接受,如果你也想體驗一把穿漢服的感受,該怎么穿呢?
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全面講解吧!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于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并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漢服款式繁多復雜,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縫綴在一起,最后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于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于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當代漢服從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演變而來,在保留經典款式與形制的基礎上增加易穿性,形成了現代漢服體系。
1、曲裾袍:又稱繞襟袍,通常定義為深衣制的袍服。這種款式的漢服原型來自流行于先秦至兩漢時期的曲裾袍。其特點是交領右衽,衣襟末端通常呈三角形,繞經背后由系帶固定。
2、齊胸襦裙:一般由短上襦和及胸長裙組成,其特點是裙子一般束在胸以上的位置,胸帶可以系在正中央也可以系在胸前兩側,是襦裙的一種變化形式,通常定義為衣裳制。齊胸襦裙主要流行于隋唐至五代時期,今日常見的款式一般是參照中晚唐樣式制作。
3、襖裙:襖為帶襯里的上襦,單層上襦又稱之為衫,故又有衫裙之稱。襖裙通常上襖穿著在下裙之外,其原型最早在南北朝時期出現,到了明代,成為漢族女子最常見的服裝搭配。
明襖裙
襖裙復原圖
4、對襟襦裙:由對襟直領的上襦和下裙組成,上襦內可穿抹胸,上襦通常束于下裙之內,可搭配披帛,是齊腰襦裙的一種。
張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