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秋節當天,暢春園熱鬧非凡,年近七十歲的康熙雖然頭發花白,身材微微佝僂,卻依舊帶著天子的威嚴,和前來慶賀的老人一同飲酒。暢春園有多熱鬧,容妃就有多凄涼。因為此時,容妃正坐在院子里刷著暢春園送來的一波波馬桶。
一位太監走進門時,嘴里念叨著“快點,快點。”容妃滿懷期許地問道:公公,是皇上要召見我嗎?
誰知公公卻罵罵咧咧地說:放屁,容婆子,我是讓你刷馬桶快點,我跟你說啊,你可利索著點,這馬桶還等著用呢!
容妃愣住了,自從康熙將她降為奴,罰她做刷馬桶的粗活,已經二十七年了,今天是康熙親政六十年的大日子,以前康熙有什么開心的事都要和她分享,今天這樣的大日子,他怎么會忘了她呢?
容妃的心情從疑惑,漸漸變成了失望。一入宮門深似海,最是無情帝王家。對皇上而言,江山社稷才是最重要的。她一個弱女子,在皇上心中算什么呢?
容妃的腳步越來越沉,她一步步挪到堆滿馬桶的車邊,絕望地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馬桶,心碎成了渣。皇上已經懲罰了她二十七年,現在她已經老眼昏花了,為什么還是有刷不完的馬桶?
身心憔悴的容妃難過地抱下一只馬桶,還未放到地上,就昏了過去。柔弱的身子撞到身邊的車子,那摞著一層又一層的馬桶,轟轟隆隆朝容妃砸去。容妃就在這骯臟又充滿惡臭的環境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容妃去世后,康熙賜封容妃為孝慈仁皇后,可以與康熙千古相隨,并讓所有見過容妃刷馬桶的人全部殉葬。
容妃到死都不知道,她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子,為何會因為一句話就被降罪,更不明白康熙心里一直深愛著她,為何不肯免除她的罪責,眼睜睜看著那些奴才欺負她,卻直到她去世,才冊封她名號,將她的仁義昭告天下?
容妃容貌清秀、性格沉穩嫻靜、心地善良,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子。朝堂的事煩擾不斷,康熙每次心里煩躁,都會和容妃說說話,或者在那里小憩一會,只有和她在一起,康熙才會覺得心安。
當時三藩已平,康熙為了讓滿漢一家親,特地讓容妃回鄉探親祭祖,并且恩準她離京后不穿滿裝穿漢裝,任意接見親友,宴請當地的名流才子,讓大清的子民看看皇上的愛妃是如何愛民如子的。
這份殊榮,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無上的榮耀。如今容妃卻成為康熙特地選定的人,可見容妃在他心里的地位。不過容妃越風光,就越遭后宮女人的嫉妒,尤其是慧妃。
容妃雖然沒有兒子,不能和慧妃的兒子爭奪皇位,但慧妃是后宮唯一的皇貴妃,卻被容妃搶走了榮耀和皇上的寵愛,她咽不下這口氣啊!
沒有硝煙的戰場并非是外交,而是后宮。容妃只想以和為貴,所以此次下江南特地帶了不少好東西送給慧妃,想用這些物件表明她的態度,可慧妃只想壓容妃一頭,故意在她面前炫耀,自從容妃走了以后,她既要伺候皇上又要照顧老祖宗,人都瘦了一圈了。
容妃心如明鏡,慧妃不過是想得到皇上的寵愛罷了,她這次下江南知道皇上急缺銀兩,不如由慧妃主持撙節用度的事,讓她風光一次。
慧妃知道,皇后去世,這件事若是交給她辦,她就相當于半個皇后了,只要她慢慢掌握后宮的實權,以后還怕大阿哥斗不過太子,當不了皇上?
容妃當著皇上和眾人的面提出讓慧妃主持后宮的事,撙節裁減是好事,皇上斷不能回絕,可皇上了解慧妃,她不是善類,真的能主持好這件事嗎?
容妃解釋,后宮的事若是慧妃不同意,既做不成也做不好,只有她親自主持,才能將這件事的功德發揮到最大的作用。
誰知事情真如皇上所料,慧妃比他想象的更不堪。他氣憤地對容妃吼道:你和慧妃他們就是一伙的,你們串通一氣騙朕,利用朕。
什么撙節裁減,后宮的銀子一個沒少用,反而多花了二千三百兩,慧妃現在成了后宮的主持,這個準皇后還不是你推薦的?大阿哥還沒上任,就告了二阿哥一狀,這還不是你成天在朕耳邊嗡嗡?
容妃覺得委屈,她讓慧妃做后宮的主持是好意,是慧妃私下奢侈過度多花了銀子,皇上為什么要把所有的罪責都推給她呢?況且慧妃成為后宮的主持,也是得到皇上認可的,這件事難道不是皇上的錯嗎?
張之洞說:缺少智慧只能成為權力場上的犧牲品。
慧妃雖然適合勤儉持家過日子,又善于體諒皇上的心,可她卻善良有余,智慧不足。容妃以為,她的懦弱和委曲求是善良,卻不知光有善良是絕對不夠的,要辦成好事,需要冷酷的智慧,無知的善良就是愚蠢。
自古以來,多少皇子為了皇位手足相殘,又有多少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皇上暗地里籌謀。
慧妃有大阿哥,自然想讓兒子坐上皇位,為家族帶來榮耀。讓兒子得到皇位,她就要在后宮掌握一定的實權,讓文武百官偏向于她,所以她才會借容妃的口,向皇上提主持的事。
容妃是皇上最體己的人,她說的話在皇上面前份量最高,容妃都同意慧妃主理后宮了,皇上又如何反對?又用什么理由反對呢?
容妃看似為了皇上好,其實這么做恰恰把皇上推入兩難的境地,她遂了慧妃的愿,又讓后宮更加奢靡,得不償失。皇上不能輕易對慧妃發火,只能把這件事怪罪于她,畢竟是她攛掇,才有了這樣的事情。
容妃身處后宮,就應該明白以和為貴并不現實,她愿意以和為貴,別人卻想鶴立雞群,既然不能和諧相處,就不該仗著皇上的寵愛,許多事擅自做主,讓皇上為難,也減少了皇上對她的寵愛。
雖然容妃因為慧妃的事被皇上責罰,但皇上事后還是理解了容妃的心意,和她重歸于好。不過容妃卻因為女兒藍齊兒,和皇上心生嫌隙。
藍齊兒屬兔,是皇上最寵愛的格格。藍齊兒十六歲時,遇見了滿腹才華的李光地,兩人情意相通,約定了等李光地做成一番大事,就向皇上迎娶她。康熙也十分看好這門婚事,和容妃約定,等藍齊兒再長大些,她的婚事由她自己做主。
可沒想到,就在康熙認定李光地為女婿時,葛爾丹卻向皇上求娶藍齊兒。當時葛爾丹消滅了草原上許多部落,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也對大清造成了威脅。但眼下大清正在收復臺灣,無暇分身打仗。
為了建立友好關系,康熙只能用和親的方式,將藍齊兒嫁給葛爾丹,換大清幾年太平。容妃心里清楚,葛爾丹野心勃勃,他未來規劃的疆土可不止蒙古草原那么點地方。
如果他想做大清的皇上,一定會對康熙造成威脅,康熙能容忍他勢力外擴嗎?如果容忍不了,兩邊就要開戰,到時候藍齊兒夾在中間該多為難啊?況且他們只有一個女兒藍齊兒,她只想讓藍齊兒健康長大,不想讓她介入任何紛爭。
康熙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答應了葛爾丹的求親。容妃心里帶著怒氣,她不明白皇上怎么這么心狠,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他們的仇敵?
康熙被容妃哭得心煩意亂,容妃心里不好受,那他又好受嗎?他是大清的皇帝,為了百姓和江山,他只能這么做,為什么容妃就不能理解他呢?但凡有別的方法,他何必舍棄自己的女兒呢?
康熙把藍齊兒嫁給葛爾丹,傷了容妃的心,自這以后,她對皇上的態度,比之前疏離了很多。而藍齊兒嫁給葛爾丹多年后,康熙做了一件事,徹底寒了她的心,她也傷了皇上。
藍齊兒嫁給葛爾丹后,葛爾丹雖然沒有侵犯大清的疆土,卻一直在往別的方向擴張疆土,勢力越來越大,對大清造成嚴重的威脅。
康熙決定舉兵攻打葛爾丹,消滅仇敵。葛爾丹是藍齊兒的丈夫,康熙是藍齊兒的父王,兩邊都是親人,藍齊兒和容妃為了阻止這場戰爭,站在兩兵交戰的中間,企圖雙方各自停戰,友好相處。可惜他們并沒有因為容妃和藍齊兒的哭泣和求情而收手。
容妃哭著問皇上,藍齊兒是一片善心,為什么不能化干戈為玉帛呢?
皇上痛斥道:胡鬧,大戰在即,豈能為一個丫頭亂了軍心,要是這樣,連葛爾丹都會笑話。順者昌逆者亡,不退即死。不管是誰,擋我者就是我的敵人。
皇上這番話說得很明白,他和葛爾丹之間必有一戰,如果藍齊兒總是阻撓兩方交戰,甚至亂了大清的軍心,他會毫不留情處死藍齊兒。
康熙話音剛落,容妃便怔住了。她一直用對待丈夫的方式對待康熙,以為康熙和萬千普通的父親一樣,為了女兒的幸福可以割舍許多東西,哪怕是自己的命,可她忘了康熙是皇帝,是萬人之上的唯我獨尊,他的眼里不止有親情,更有百姓和江山。如果在親情和江山之前必須舍棄一個,他一定會舍棄親情。
康熙打敗葛爾丹,并取下了他的人頭。康熙毀了藍齊兒的家,殺了她的丈夫,容妃恨透了皇帝的無情,她打心里認為皇上是無情無義的人。
身為皇上的妃子,容妃只知道兒女情長,不懂得人情世故、更不懂皇上身為皇帝,有多少無奈。
皇上如果真的不愛藍齊兒,為何得知李光地和藍齊兒通信時和別的女子有染,就狠狠懲罰了他?為何殺了葛爾丹之后,放過了藍齊兒,并讓藍齊兒的兒子承襲爵位,留在草原生活呢?
如果康熙不對葛爾丹痛下殺手,那他就會成為葛爾丹的刀下魂,他怎么會選擇一條對自己不利的路呢?作為妃子,她的任務就是照顧好皇上的衣食住行,不要為她煩憂,可她卻意氣用事,阻撓康熙辦事,甚至在孝莊去世后,狠狠誅了康熙的心。
孝莊去世前,就料到康熙會廢了太子,重立儲君。雖然太子不堪重任,并不適合做皇帝,但一旦太子被廢,其他手足為了爭奪皇位,一定會手足相殘。所以她囑咐容妃,她去世前囑咐容妃阻止皇上廢太子。
孝莊宣布遺言時,特地支開了所有人,只留下容妃。容妃以為孝莊這么做是器重她,認為只有她能阻止皇上做出這個決定。所以孝莊去世后,皇上廢黜太子時,容妃當著所有人的面大聲喊道:皇上,不能廢太子啊!
皇上讓容妃住口,可容妃卻繼續理直氣壯地說:皇上,老祖宗遺旨,太子雖然懦弱,卻是個好孩子,皇上,寬恕他吧!
慧妃知道,孝莊不在,皇上做的決定就是最對的決定,不會更改,所以她挑撥離間道:皇上,老祖宗去世時臣妾就在身邊,老祖宗并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此時容妃如果謹言慎行,還有好好活下去的機會,可她卻依舊堅持老祖宗說過的這句話,并多次勸皇上三思而行,免得骨肉相殘。
康熙氣壞了,待到沒人時,狠狠扇了容妃一巴掌,質問她怎么敢當著這么多人的面頂撞他?老祖宗說了遺旨,皇上就要照做嗎?既然皇上已經下令廢了太子,她為何還要用老祖宗給皇上施壓?這不是讓他下不來臺嗎?
老祖宗沒有當著所有人的面宣布這道遺旨,就是在試探皇上對容妃的感情,如果事情成了,可喜可賀,不成,也只犧牲容妃一人。可容妃卻不肯聽勸,還指責皇上這么做會讓皇子手足相殘,直戳皇上的心。
她這么做,就是干政,是后宮的大忌啊,如果皇上不懲罰她,影響太壞了,也側面證明了老祖宗確實說過這樣的遺旨,皇上廢太子就是忤逆老祖宗,所以就算皇上不情愿,也必須懲罰她。
最終,康熙降容妃為常在,不許出宮門半步。可惜容妃太過仁慈,分不清是非。
皇上擔心容妃一個人太悶,讓她照顧紅玉直到生產,可容妃得知紅玉是前朝遺子楊啟隆的女兒,也是太子的愛人,一旦孩子出生,紅玉就會被斬,悄悄放紅玉逃離了皇宮。紅玉出宮后無處可去,懷著身孕自盡了。
康熙勃然大怒,如果不是容妃自作主張,就能保住太子的血脈,可惜現在一切都無法挽回了,他只能將容妃降為奴才。
慧妃厭惡容妃,便差人讓容妃做刷馬桶的差事。這件事,皇上一直知情,但沒有阻攔。容妃以為,皇上心里有她,她多次觸犯天威都能得到皇上的原諒,這次也一定能無罪釋放,可惜她等了二十七年,也沒等來皇上召見她的旨意。
容妃到死都想不明白,她每一個提議都是為了皇上考慮,皇上為什么會降罪于她,一輩子不肯原諒她?她當然想不明白了,她善良、仁義,可善良過頭就是沒有分寸,仁義過頭就是助紂為虐。
做好事的成本太高,冷漠有時候也是一種自保。她身處皇宮,連女兒都保不住時就應該知道,從她成為皇上的妃子時,就注定成為皇權的犧牲品。所以皇上愛她,還是要為了名譽犧牲她,在她死后冊封她為孝仁慈皇后。
可惜她不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仗著皇上的寵愛我行我素,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觸犯了皇上的利益,注定她的命運要從興盛走向衰敗,不可逆轉啊!
丁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