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女性前來婦科門診進行備孕檢查,被發現最多、問得最多的就是宮頸疾病了。很多女性一旦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語就會驚慌失措了,生怕自己得了什么不好的疾病。究其原因,源于“宮頸糜爛”這個詞匯實在是太根深蒂固,宮頸糜爛是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女性前來婦科門診進行備孕檢查,被發現最多、問得最多的就是宮頸疾病了。很多女性一旦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語就會驚慌失措了,生怕自己得了什么不好的疾病。究其原因,源于“宮頸糜爛”這個詞匯實在是太根深蒂固,宮頸糜爛是100多年前用來診斷慢性宮頸炎的,而近代的醫學科學早就搞清“宮頸糜爛”的真相了,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變化,但是在很長時間內都被“妖魔化”了。很多女性往往一聽說自己有“宮頸糜爛”就嚇得吃不好,睡不好,唯恐馬上就是宮頸癌,生育夢想破滅。別著急,我們來慢慢講清楚這個問題。
什么是宮頸糜爛呢?
宮頸糜爛是指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域。目前國際指南已經廢棄了“宮頸糜爛”這個詞語,而統一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這并不是一種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的生理性變化。宮頸上皮在青春期及絕經期都是由鱗狀上皮覆蓋,而到了生育期年齡由于激素水平較旺盛,宮頸管部位的柱狀上皮外移到了原本應該光滑的宮頸外口。因柱狀上皮較薄,其下方的毛細血管顯露,使柱狀上皮區呈鮮紅色,看上去很像糜爛,但并非真性糜爛。原因如下:
1、顯微鏡下的糜爛面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并非上皮脫落、潰瘍的真性糜爛。
2、陰道鏡下表現為原始鱗狀、柱狀上皮交接部外移。
3、正常宮頸間質中內存在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宮頸間質內淋巴細胞浸潤,并非一定意味著宮頸炎。
以前臨床上會根據宮頸表面糜爛狀況分為單純性、顆粒型和乳頭型,同時還根據糜爛面積與宮頸表面的比例分為輕、中、重三度。
輕度是指糜爛面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1/3,中度是占1/3~2/3,重度是指占2/3以上。
宮頸光滑也會癌變嗎?
無論是重度還是輕度糜爛,宮頸是否有問題,都不是以肉眼觀察來判斷,而是需要根據宮頸篩查結果確定。經常會有患者問我:宮頸光滑也會癌變嗎?相信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女性的認識誤區。沒錯,光滑的宮頸也可能會有??!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宮頸檢查結果,而不是宮頸是否光滑或糜爛。
宮頸通常有兩種上皮細胞,柱狀上皮和鱗狀上皮。宮頸光滑意味著肉眼可見的宮頸表面是鱗狀上皮,柱狀上皮縮在宮頸管內。宮頸容易發生病變的區域在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的交界區,表面看不到了,宮頸管內還有呢!特別是在絕經后,柱狀上皮就縮回宮頸管內去了,所以老太太來檢查時宮頸看上去都是光滑的,但有問題的可不少。
請記住,宮頸光滑不代表宮頸不會病變,宮頸看上去有糜爛也不代表宮頸有病,到底有沒有病,得做宮頸檢查,因為對于宮頸,并不是“眼見為實”,看到的很可能是假象。
如果孕前的宮頸檢查沒有問題,這種柱狀上皮異位的生理變化是不需要治療的,定期篩查宮頸TCT和HPV即可,備孕的女性們完全不需要過度擔心,也不必過度治療。
真正需要治療的是什么呢?
上面已經說過,宮頸糜爛通常意義上指的是宮頸柱狀上皮的異位,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隨月經的激素調節而發生變化,不需要臨床干預治療 ,但也有一些情況確實有問題了,需要治療。
【急性宮頸炎】
大多數是性病相關的病原體,比如淋病、衣原體感染導致,少數由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引起。在急性感染的作用下出現的宮頸糜爛常伴有接觸性出血、白帶增多、膿液樣或帶有血絲、下腹部墜脹疼痛等臨床表現 。肉眼觀察時發現宮頸水腫、充血,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嚴重影響性生活及生活質量,很可能導致盆腔感染性疾病,必須接受抗病原體治療及相關的輔助療法以緩解臨床癥狀,比如微波、激光等物理治療,改善同房后接觸性出血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宮頸上皮內瘤變】
如果宮頸疾病已經進展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就必須進行治療了。CIN2-3級屬于癌前病變,需要進行宮頸錐切手術,目前大多數醫院都采用的時Leep手術,采用高頻電刀錐形切除宮頸病變組織,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宮頸病變的手術方式。
關于Leep手術的若干認識誤區
【做了Leep術會影響生育,是真的嗎?】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隨便說出leep術影響生育這樣的話是不負責的。讓我們來看看相關研究結果,讓數據來告訴你答案。
Yanming Jiang等人對leep術后的生育結局進行了比較,結果發表于2017年1月26日的PLOS ONE。在這樣研究中,Leep的術后殘留病灶、復發率都令人滿意,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妊娠結局沒有明顯影響,且懷孕后的產科并發癥也相對較少。
Leep術后宮頸管的長度被認為與產科并發癥最密切的影響因素。患者最擔心的就是 Leep術后會造成宮頸長度縮短,因而出現了“Leep術后影響生育”的說法。那么真相如何呢?請繼續往下看:
有研究發現 Leep術3個月后是宮頸的恢復階段,宮頸長度會增長。日本的Kenro等人就 Leep術 6 個月后宮頸長度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的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他們發現在 Leep術后 6 個月內宮頸長度明顯增加,且與年齡、妊娠、產次和 CIN 范圍不相關。宮頸長度在 Leep 后會隨著術后宮頸的愈合而自然增加。若 Leep后不久就妊娠,會增加早產風險,推薦 Leep后再過 3~6 個月妊娠。所以希望懷孕的患者最好再等待 6 個月,以降低妊娠風險。這與2016年Bj?rge T等學者在挪威進行的研究結果相同。
【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Leep怎么做最合適呢?】
Leep的宮頸錐切范圍一般為:宮頸管深度1~1.5cm,宮頸組織深度0.5~0.7cm。很多研究都發現錐切的范圍越大,出現產科并發癥的風險就越高。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來說,Leep的手術范圍如何選擇很重要,既可以達到切除病灶的目的,又要盡可能的減小面臨的生育風險。
Yin G等人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具有參考價值。他們采用了四種不同的切除方法:A組 切除的錐形區域≥2/ 3子宮頸組織;B組為≥1/ 3但<2/3;C 組<1/3;D組 宮頸內管切除術。A,B,C和D的治愈率分別為99.1%,98.5%,100.0%和93.2%(p> 0.05)。C組和D組術后兩年的妊娠率明顯高于A組(p <0.05)。四種Leep術式對CIN的治療非常有效。但是,大面積的切除可能導致懷孕后出現產科不良結果。
Liverani 等人也認為切除宮頸管的長度與出生時胎齡較低有關,而不是橫向直徑和體積。切除宮頸組織長度在15-19mm之間時,妊娠并發癥風險最小。當在嚴格陰道鏡引導下進行切除時,對錐形切除長度進行正確的調節,其后妊娠早產和剖宮產的風險不會增加。也有文獻曾報道切除的宮頸組織深度為15mm,直徑18mm,對妊娠無影響,只有直徑大于25mm的Leep切除才會造成早產等晚期妊娠并發癥。
2012年,國際宮頸病理和陰道鏡醫師聯盟發布了一個最新指南,建議宮頸切除1cm左右對妊娠沒有影響。因為宮頸的長度大概在3-4cm,切除1cm,大約是宮頸長度的1/3,不會影響宮頸的組織解剖結構。如果切到2cm,就會有胎膜早破的風險。
那么到底切除多少宮頸合適呢?結合指南和相關文獻,可以認為切除的宮頸長度不超過宮頸長度的1/3,切除直徑根據病灶大小決定,不超過25mm,這樣對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Leep術后能順產嗎?】
一般認為,Leep術后宮頸管的彈性下降,可能會影響產程中宮頸管的擴張,造成難產。但目前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Leep對分娩方式沒有明顯影響,可以選擇陰道試產,而且也不是剖宮產的指征。在產程中正確評估宮頸條件,密切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Leep術后順產也不是問題。
對于宮頸,我們要做的是定期檢查,有問題時及時治療,這樣就是保障自身健康最好的措施。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清風計劃#
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