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比起2021年全年保費勉強維持住0.03%的同比增長,五家A股上市險企在2022年首月取得1.86%的保費增速似乎更能釋放一些樂觀的信號。就在最近,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相繼發布2022年1月的保費數據,2022年
比起2021年全年保費勉強維持住0.03%的同比增長,五家A股上市險企在2022年首月取得1.86%的保費增速似乎更能釋放一些樂觀的信號。
就在最近,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相繼發布2022年1月的保費數據,2022年開門紅至今的行業情況趨勢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上市險企們整體保費增速的逐漸恢復,的確能讓人們以為去年困擾行業大半年的負增長陰霾開始散去。但數據表明,本月的增長主要來自于產險上市公司高達兩位數的增速,而壽險上市公司仍處于負增長狀態,展現出非常明顯的“冰火兩重天”。
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三家財險上市公司首月保費同比增長達到11.93%,而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五家壽險上市公司首月保費的增長則為-0.21%,如果算上平安健康、平安養老及人保健康等主體,壽險上市險企負增長的程度還將有所擴大。
考慮到這幾家上市巨頭的保費占據了行業的半壁江山,而影響力更是毋庸贅言,加上長年以來,首月保費不僅占據了險企開門紅的大頭,在整年的保費中也有著一定的比重。可以說,“A股五虎”首月業績,將很大程度呈現出這個已被認為將會更加困難的2022年,全年的形勢與局面。
1 車險全面復蘇,巨頭高速增長“如閃電般歸來”
對于產險上市巨頭來說,2022年首月各家公司都找到了節奏,仿佛曾經的一切全都回來了。不僅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同比增長均超過10%,就連去年全都處于下滑狀態的平安產險也取得了8.21%的增長業績。產險巨頭們在經歷了2021年的普遍增速放緩后不久,那種令人揚眉吐氣的增長勢頭便“如閃電般歸來”,當然很顯然,這種增長正是來自于車險的全面復蘇。
在車險綜改實施一年多之后,產險行業通過對車險的普遍提價,總算適應了新的市場規則與經營要求,正如我們昨天在《車險一月角逐:大公司份額勁增2%,數十家機構退出局部戰場》一文中所分析,各類型公司在整體上都在今年1月實現了車險保費的增長,并且巨頭公司更是出力甚猛,三家上市公司的車險增速不僅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且還高于各自公司的保費增速。正是車險的強勢抬頭,拉動了行業性的增長,也讓巨頭們得以長出一口氣。
不過,借助車險增勢回歸帶來增長,本身也意味著之前一度呼聲甚高的非車險發展仍未有明顯的突破,即使是幾家行業巨頭目前看來似乎也辦法不多。一度火熱的短期健康險已有強弩之末的趨勢,而曾被寄予厚望的信保業務也一直起落不定。非車突破的口號喊得再響,也難以掩飾整個產險行業仍然處在“成也車險,敗也車險”的局面,更無法讓產險公司們將注意力從車險主戰場中移開,畢竟什么才是重點、什么才是生命線,大家從來都清楚得很。
2 負增長時代來臨,銀保撐住巨頭顏面
相較于產險巨頭們逐漸擺脫車險綜改的影響,壽險上市巨頭們今年1月不得不接受整體下滑的現實,雖然-0.21%的增長幅度看上去比2021年全年的-0.4%有著一定改善。但在行業、公司普遍重視、集中資源投入的開門紅首月出現增長不保的局面是往年較為少見的。即使是被認為是壽險發展拐點的2021年,上市巨頭們的首月保費仍有超過7%的增幅。這也印證了對于壽險負增長將成為常態的判斷。
特別是考慮到渠道結構和業務結構,壽險巨頭整體保費負增長背后,必定是個險新單保費更大程度的下滑,個險隊伍和業務也很可能在進一步萎縮。事實上,對于整個壽險行業來說,開門紅期間個險業務,特別是個險新單保費的下滑早已無法避免。據媒體透露,某巨頭1月的個險新單期交保費負增長甚至接近50%。可以說,作為壽險改革轉型的關鍵,個險在2022年可能仍然甚至更加困難重重。
個險新單雖然非常重要,不過于壽險巨頭往往有著占比較高的續期保費,而且部分公司也在不斷放開的銀保渠道,這一定程度也讓個險新單的頹勢顯得并不引人注意。也正是銀保保費,甚至是非期交的銀保保費的增長,勉強撐住了巨頭們開門紅首月在大面子上保費與去年的基本一致。
據了解,且不提2020年重啟銀保躉交業務的新華,一度暫停銀保渠道的太保壽險也逐步放開銀保,在今年首月又達到了數十億的規模,而人保壽險在1月實現超過30%的大幅增長,也得益于銀保保費的激增。
只不過,一直以來在開門紅期間用銀保保費沖規模都是中小公司的手段,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公司也開始加大銀保的力度,似乎也折射出2022年市場的艱難程度。
3 2022年大局已定?三大變數還將左右走勢
從產、壽險上市巨頭“冰火兩重天”的首月保費數據上來看,似乎2022年保險行業全年的趨勢也很明朗,即產險行業將重新迎來車險角逐,而壽險行業的嚴冬已成定局,并且壽險業轉型仍將持續,保費負增長、關鍵指標的不斷惡化還將是2022年各公司的重要挑戰。
當然,2022年剛剛過去一個多月,這些巨頭仍存一定變數,這也令產險未必樂觀,壽險也未必徹底悲觀。
一是對于產險來說,此次車險復蘇引來的增長能維持多久?
去年1月,在車險綜改的影響下,產險上市巨頭們幾乎保費停滯,平安產險更是一舉負增長13.19%,而這同時也意味著2021年的可比基數不高,使得今年的增長數據看上去較為理想。從去年四季度起,從巨頭到各個公司的車險都普遍漲價,直接推動了行業的回暖,也讓產險巨頭的業績便已出現明顯改善。不過這也預示著,今年產險巨頭甚至行業的增速很可能都將逐步放緩,直至再次出現增長困境。尤其是產險行業的集中程度在今年又進一步加劇,巨頭之間的緩沖也在逐漸減少,一旦再次爆發價格戰勢必又會走上之前的老路。如今,在非車險突破持續作為行業性課題的情況下,巨頭們圍繞車險的混戰勢必將延伸到新能源車險之上,唯一的疑問便是是否將在今年全面開打。
二是國壽的新政將產生怎樣的行業性影響?
負增長幅度超過5%,還是壽險上市巨頭中下滑程度最大的。相信這樣的情況,作為中國壽險業首席大哥的國壽無論是出于自身的責任還是自身的面子,都不會容忍。1月26日,國壽新任掌門白濤在首次亮相中正式提出了“兩穩、兩控、五提高”的工作思路,并啟動了以綜合金融為核心的一體化改革。作為我國特大型金融集團,也是業務領域橫跨保險、投資、銀行三個板塊的行業巨頭,國壽本身有著強大的金融實力與資源基礎,如何整合各版塊業務、形成有效的聯動合力,不僅能徹底扭轉首月的業績下滑,更將成為行業改革轉型的燈塔標桿。
三是平安是否已經完全消化轉型的陣痛?
對于另一個行業巨頭平安來說,2021年全年幾乎都是產、壽險行業中負增長的重要貢獻者。而進入2022年后,這種局面看上去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平安產險重回增長軌道,平安壽險的負增長也大幅收窄,保費幾乎與去年持平。從2019年率先啟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來,平安業績的持續下滑一直是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如今平安的下滑趨勢已逐漸止住,接下來會有何種舉措?之前宣稱的改革是否大功告成?是否真正實現了業務模式的優化與轉型?而平安的這兩年,是否是險企改革的必須經歷的歷程,其他巨頭也都不可避免?唯一能確定是,平安從來不是默默無聞的性格,一旦強勢回歸,必將又一次震動行業。而以上圍繞平安的種種疑問,也將隨著2022年大幕的展開而逐漸揭曉答案。
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