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的鐵路在全世界都有著傲人的成績。全國的鐵路縱橫交錯,像一張密集而又不失秩序的網,延伸到了每一個角落,舒適的乘坐體驗、極快的行駛速度,這都讓我們無比自豪。
要知道當年中國鐵路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經歷了無數的磨難,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且不說鐵路、火車這么大的概念,就是火車上的廁所,也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進,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說起廁所,火車的載客量這么大,當火車在行駛中的時候,人們上廁所排便的時候,廁所里的屎都是放到哪里的呢?事后又是怎么處理的呢?這跟火車的發展息息相關。
200多年前,蒸汽機車的面世,火車應運而生,這也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然而,在那個年代里,中國的國土上燃燒著的是侵略者的戰火。
蒸汽火車
直到1876 年,我國才建造了第一條鐵路,有了第一輛火車。解放前的火車非常簡陋,是用裝貨的棚車來運送旅客的。那個時候的棚車是沒有廁所、沒有水,也沒有窗戶。也就是說,旅客們根本就不能在火車上排便,只得憋著。好在是建國后,我們的鐵路工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火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火車也有了廁所。最開始的火車廁所是怎樣的呢?
年紀稍微大一點的朋友們或許還有印象,火車上雖然有了廁所,不過廁所是直排式的。這種廁所排泄的那個洞是沒有連接其他管道的。
當人們在火車行駛中想要上廁所的時候,通過廁所的這個洞,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火車軌道上的枕木在后退。據記載,2002年左右,我們使用的還是這種直排式的廁所。
當時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大概有7.19萬公里,鐵路客運量有10.5億多人次,每天排放的糞便、尿液等多達千噸。這么多的排泄物,通過這種方式排泄,但當時的鐵軌上并沒有成堆成堆的屎尿。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有專人打掃?
這并沒有可能,畢竟,一年7萬多公里的行駛里程,想要專人來打掃,這得花費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那這些排泄物不翼而飛了嗎?
也不是,由于火車在高速行駛中,排放的糞便并不會靜止在一個位置。糞便一掉入空中,氣流和車輪就會把它撕成細微顆粒,隨風飄散。車速越快,糞便就擴散得越廣,就越不容易聚集成堆,糞便像被分解成水霧一般飄散到軌道周圍,并自由降落到周邊的泥土里。
確實是直排式
當然,若火車以很慢的速度行駛,有的糞便還是會以本身的形態被堆放在鐵軌中間,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這種自然的“農家肥”,滋潤了鐵軌周圍的雜草,因而我們總能看到鐵軌周圍都是長滿了郁郁蔥蔥、接近半人高的綠植。
這種直排式的廁所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確實在本世紀初廣泛應用。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火車技術的改進,這種直排式的廁所并沒有得到提倡。
長滿雜草的火車軌道
畢竟,直排式廁所的危害顯而易見。
第一,這種廁所會污染環境。別以為糞便排在泥土里就可以當做肥料施肥,其實糞便并不適合直接利用。糞便要經過發酵以后,變成了腐殖質,再放到土壤上,才能變成很好的有機肥。
直接排泄出的糞便里有二氧化硫,在陽光的照射下,二氧化硫會揮發出來,變成毒氣,直接對空氣造成污染;如果碰到水汽,二氧化硫則會變成硫酸、形成酸雨,對土壤進行腐蝕。當然,糞便還有很多的微生物和細菌,它會流入到地面水里,直接對人產生危害。
二氧化硫超標對人體有害
第二,直排式廁所會傳播疾病。要知道,絕大多數寄生蟲疾病都是通過糞便傳染的,火車直排式廁所每天會排泄上千噸的糞便,這是絕對是傳播疾病的一大途徑。
鉤蟲、蛔蟲、絳蟲、血吸蟲等是糞便常見的寄生蟲,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也有目共睹,改善這種直排式廁所已刻不容緩。
第三,這種廁所還會干擾作業。糞便直排入空中時會到處噴,鐵軌也會被噴得到處都是。糞便滯留在鐵軌上,長此以往,鐵軌會被腐蝕,情況嚴重的還會影響火車行駛。
糞便還會沾染到火車的車輪上、連接車輪的其他器件上,這對火車的正常作業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正是基于以上這些原因,火車上的廁所改革勢在必行。2007年,我國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正式運行,這也標志著我國的火車進入了新的時代。
這一次改革,除了火車的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們乘坐火車的體驗也更為舒適了,還有一大改變就是廁所。自此以后,原來的直排式廁所大多數都變成了如今很常見的集排式廁所。
集排式廁所是指火車的廁所管道由專用的下水管道連接特定的污物箱,讓糞便都排泄到污物箱里暫存;在列車檢修或者靠站時,再把污物排出到專門的設施里。
現在的動車、高鐵以及普速火車大多數都是設計的這種廁所。這種廁所好處很多,不會污染環境,也不會傳播疾病,不會影響鐵軌和火車作業。
集排式和直排式廁所相比,前者還更加的舒適。沒有人想體驗上直排式廁所時的感覺了,內急的時候,屁股底下刮著乎乎的狂風,那體驗一定很差。
而且直排式廁所到站時就會鎖門,現在大多數火車靠站時,集排式廁所都可以使用。如果到站上不了廁所,可能是集裝箱快滿了,需要臨時抽走糞便污物。
如今的高鐵時速已達350公里/小時,朝發夕至已不是神話。在全國范圍內,再也不用坐上幾天幾夜才能到達目的地。
不但如此,在火車上突然要內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尷尬了,衛生了很多,乘客們也更自在。誰也無法否認,正是科技的力量,讓我們的出行變得更美好。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