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項羽是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以武力強大而聞名天下,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稱。
早年,項羽曾跟隨項梁一起反秦,項梁戰(zhàn)死后,項羽成為了楚軍的領(lǐng)導(dǎo)人。秦朝滅亡后,項羽稱西楚霸王,在彭城大肆分封諸侯。后來,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雙方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期間,項羽雖多次打敗劉邦,但最終項羽越打越弱,劉邦越打越強。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上自刎而死。一代霸王結(jié)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從古至今,經(jīng)過民間傳說以及文學作品的加持,項羽成為了一個大英雄,不少人對于項羽的失敗感到惋惜。那么,項羽為什么會失敗呢?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直接封了劉邦等十八個諸侯王,想要恢復(fù)周王朝的分封制度。
那時,秦統(tǒng)一天下,剛實行郡縣制十幾年,從歷史大勢來看,項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天下許多人,特別是貴族、士人們,對于分封制還是非常歡迎的,因此,這一點倒不是什么過錯。
然而,他的分封卻引發(fā)了諸侯的叛亂。特別是田榮,原本就是反秦的勢力之一,卻并沒不在分封之列。
原因是項梁與章邯鏖戰(zhàn)之時,田榮曾做壁上觀,對此,項羽懷恨在心,不愿意給田榮好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項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田榮未被封為齊王,自然也是心懷怨恨,加上陳余因為失職未被封王,兩人一拍即合,趁著項羽已回楚國之機,于趙地起兵,反叛項羽。
這件事讓項羽開始疲于奔命,起兵伐齊,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而在此期間,項羽還干了一件愚蠢的事,那就是剛分封完諸侯,他便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并且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于途中將義帝殺死。
別人殺名義上的傀儡皇帝時,都是慎之又慎,而他卻大張旗鼓地殺之,自然引起了天下人的反抗。
這一點項羽與劉邦的區(qū)別非常大。劉邦至少在打天下時,對于手下人是極其信任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劉邦覺得范增是個棘手的人物,讓陳平想辦法離間項羽君臣。
于是劉邦直接給了陳平四萬金,讓陳平可以隨意支用,而且不用開發(fā)票,剩下的錢也不用還。
要知道,陳平是有前科的,名聲不好,這樣的一個人,拿著一筆巨款,劉邦就不擔心陳平會中飽私囊嗎?說到底還是劉邦不怕他貪污,只要能有效果,那就放手去干吧!
另外還有一件事,酈食其曾經(jīng)向劉邦提出過分封的建議,劉邦同意了。此時張良跑過來說這是亡國之計,跟劉邦仔細分析了原因。
劉邦一聽,氣得不行,當場對酈食其破口大罵。但事實如何呢?罵完之后,劉邦就跟沒事人一樣,繼續(xù)重用酈食其。
劉邦的各方面水平都不是最拔尖的,甚至還有不少的弱點,每當遇見事情之后,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為之奈何?”意思是該怎么辦呢?
他的下屬們自然會給他想辦法,最為關(guān)鍵的是,劉邦會聽,即便是劉邦犯了錯,他也會聽取下屬們的批評。
反觀項羽,他在這方面是有著嚴重缺陷的。韓信、黥布、陳平等這些漢初的開國功臣,都曾是項羽的手下,但他卻不能用之。
而對于唯一的高級謀士范增,被他稱為亞父的人,他也是從未沒有完全信任過。陳平的反間計如此拙劣,難道他看不出來嗎?我想更大的可能性還是他只是想借此機會敲打范增,沒想到范增也是個暴脾氣,一怒之下離開了項羽,還病死在了路上。
而對于項家的人,他卻是無條件的信任,項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項羽的軍事能力很強,但是正因為他的剛愎自用,不會用人,導(dǎo)致每場戰(zhàn)役他都得親自上,手底下幾乎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更沒有一個像樣的謀士,像個救火隊員一樣,四處奔走。
項羽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我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認同,不過在反駁我之前,請各位去查看一下史書。
章邯投降項羽之后,手下的二十多萬士兵也跟著投降了楚軍。當時楚軍大多對秦軍恨之入骨,即便他們歸降了項羽,仍然不免被侮辱。
一方面,他們不堪受辱,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在咸陽的家人受到誅連,于是難免會心生抱怨。項羽知道這件事后,果斷采取行動,將二十余萬秦卒全部坑殺。
另外,項羽進入咸陽之后,也并未像劉邦一樣安撫民心,反而是再次揮起了屠刀,引兵屠戮咸陽,同時還殺掉了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
楚國被滅,項羽作為楚國貴族恨秦無可厚非,但此時他已是天下最強的勢力,極有可能成為天下共主,殊不知這些秦民今后也是他的百姓。可惜他并沒有這樣的意識,項羽的殘暴,他的一系列風騷的操作,直接導(dǎo)致了民心盡失。
后世之人崇拜項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項羽的武力值相當之高,他很會打仗。而且他的打仗方式與春秋時期的打法有點類似,靠的是勇氣,這與韓信等這些靠謀略取勝的將領(lǐng)有很大的區(qū)別。
項羽的軍隊吃過不少的敗仗,但只要是他本人親自指揮的戰(zhàn)役卻很少失敗,這說明他的確是一個軍事天才。
然而問題來了,他是一個王,不是將軍。一個將軍只需要考慮一場戰(zhàn)斗能否打贏,而王則需要考慮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
劉邦對陣項羽,那是敗多勝少,彭城之戰(zhàn)時,項羽以三萬之軍擊潰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但劉邦的戰(zhàn)略眼光是非常高明的,又是搞離間,又是開辟敵后戰(zhàn)場等等。
劉邦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要打敗所有的敵對勢力,最終一統(tǒng)天下。而反觀項羽,似乎一生都沒有什么目標。特別是秦滅亡之后,他似乎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到處去打仗。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戰(zhàn)術(shù)上的勝利永遠無法彌補戰(zhàn)略上的失誤,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
同時,還有個附加原因就是項羽一方武將有余,而文臣不足,當然這也是他自己的用人方式所造成的。
項羽的失敗并非偶然,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他在性格上的天然缺陷等等,都造成了他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不可否認,他在很多方面表現(xiàn)得像是一個英雄,但老實講,是否真的是英雄,是有待商榷的。
何龍林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