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四九城聞名的裕泰老茶館,大方桌寬條凳燙金的對聯兒,銅搬壺細蓋碗小葉香片兒,侃西山道北海取樂消閑兒。”這是由顧威導演、老舍原作的話劇《龍須溝》的序曲。
“四九城”三個字,外加一個意猶未盡的“兒”,仿佛一下子伴著耳邊的京片子穿越回上世紀的老北京城。過去的老北京人總喜歡將北京稱為“四九城”,北京為何會有“四九城”這個別稱?
關于北京的老城門有句俗話,叫“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其中“內九”與“皇城四”就是“四九城”這個名稱的來源。
北京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個部分(如上圖所示)。紫禁城也被稱為宮城,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故宮。皇城環繞在宮城之外,是拱衛皇宮并為皇宮提供各種服務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
“皇城四”就指的是皇城城墻設的四個門。明永樂四年(1406)成祖朱棣詔修北京宮殿及城垣,十八年(1420)竣工。隨后又拓展了舊皇城南、北、東三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四向開門。正南門為承天門,當時只是一座黃瓦飛檐樓式的五座木牌坊。成化元年(1465)擴大為九開間的巨大城門樓式建筑。此后明代近兩百年間雖屢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改動。
清順治八年(1651),清世祖又下令大規模重建,將正南的“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其余三門分別稱為“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以示外安內和。故這四個門就是“皇城四”。
皇城之外是內城,舊時北京城中的百姓大都居住在內城當中,清早期內城只準滿族百姓居住,而王公貴族的府邸和中央國家機關也都設在內城之內。
“內九”指的就是內城城墻的九個門,分別為: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西直門、東直門、德勝門、安定門。他們建成于明正統四年(1439)。內城九門是北京幾門中最重要的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北京人形象地稱:朝陽門走糧車,崇文門走酒車,宣武門走囚車,阜成門走煤車,西直門走水車。正陽門走龍車,德勝門走兵車,安定門走收兵車與糞車,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
此外,在內城南面還有外城,其始建于嘉靖二十三年(1553),主要用于加強城防。原計劃環內城四面一律加筑外垣,但當時因耗資巨大,僅建成環抱南郊之部分,開七個城門,故又被稱為南城。外城城墻所開的七門被稱為“外七”,分別為:南面的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側的廣渠門,西側的廣安門,東北隅的東便門,西北隅的西便門。
清朝定都北京后,將北京內城的漢官、漢民一律遷往外城,而將內城留給八旗官兵分占。其中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為左翼,分居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內。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為右翼,分居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內。因八旗官兵分居在皇城四門之外、內城九門之內,故當時的旗人自我標榜所居為“四九城”,以示身份高貴。到了清朝中后期,才有少數漢人高官,被特允在內城居住,如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就曾受過這種優待。
到了今天,四九城早已不僅僅指朝陽、宣武、崇文等中心城區,而是帶著人們對北京文化和情懷的懷念,成為整個北京的代稱。
何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