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蒼茫起伏的神州大地上,生活著勇敢機智勤勞的中國人。雖然有著各種方言,有著各種風俗,但有些話卻全國流行,暢通無阻,比如某些經典國罵,還有比如“二百五”。
可以說,二百五是我國流傳甚廣的一個俗語,幾乎傳遍了大江南北,在本山大叔的小品中又被簡化成了二。但是,關于二百五的來歷,卻少有人知道,或知道的不全面,因為“二百五”的來歷很多,至今無法確定究竟源于哪一個!
接下來,就和大家談談二百五的六大來歷,看看你知道幾個,也順便談談你身邊的奇特的二百五故事。
第一個,源于齊王的故事
蘇秦身掛六國相印,風光無限,遭到很多人嫉恨,有內部人,也有秦國人。后來,蘇秦被刺殺,兇手逃之夭夭。齊王引蛇出洞,聲稱:蘇秦是個大內奸,所以刺殺蘇秦的人是義士,是為國除害,獎勵黃金千兩,刺殺者趕快領賞。
古時代人比較單純,不像現代人有那么花花腸子,于是就有四人領賞了。千兩黃金,四人樂滋滋商量后,每人二百五。此時,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民間方有二百五的傳說。
第二個,源于民間傳說
有個秀才,廢寢忘食,科舉一生,屢戰屢敗,連兒子都無。年紀大了,心也淡了,結果連續喜得貴子,有了倆兒子。回想一生,老秀才給兒子起名曰:老大叫做成事,老二叫做敗事。閉門讀書教子,老秀才日子過得很不錯。
某日,老秀才對妻子說:我去集市上逛逛,你督促老大寫三百字,老二寫二百字。秀才回來之后詢問兩人功課,妻子回答: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第三個,源于推牌九
牌九是賭博工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那就倒大霉了,因為正好是十點,在牌九中被稱為“斃十”,屬于最小的點,任人凌辱的牌。
后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板和百,讀音比較相近。
第四個,源于智商IQ
智商測試的最高指數是250,25分以下屬于白癡,25-60分屬于亞白癡,50—70屬于智力孱弱,90~110為正常才能,110以上屬于高才能。據說愛因斯坦的IQ達到了180。至于智商指數達到250的,近代還沒發現過。
指數250,為何成為“二百五”神經病的說法呢?這是因為“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線之差”。所以,250這個幾乎無人可及的境界,就變成了形容笨蛋的了。這些人說的話,普通人聽不懂,所以就說他們是二百五,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第五個,源于古人用錢
古代人的銀子,一般按兩兩計算。但大額的一般是:五百兩為一大整數,然后用紙抱起來,就“一封”。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正好和“半瘋”諧音,所以就把神經病稱為“二百五”。
另外,古代1000個銅錢為一貫,也叫一吊,五百錢就是半吊。“半吊子”,形容人不實在。后來,有罵人者罵出了境界,即“比半吊還半吊”,最后用二百五來暗中罵人,后來逐漸流傳開了。因為半吊的半吊,就是二百五十枚銅錢。
第六個,源于幾何原理
1606年,明朝大學時徐光啟和利瑪竇編修《幾何原理》,該書是西方歐幾里得所著。1607年,徐光啟完成了《幾何原理》前六卷的翻譯,徐光啟本想一鼓作氣全部翻譯好,利瑪竇主張先印刷,看看市場反應。
后來,徐光啟喪父而后返鄉,加上其他事耽擱,翻譯《幾何原理》一事就沒能繼續。然而,清朝入關后,根本不注重科學知識,直到1857年時,《幾何原理》后續才有清朝人翻譯,時隔二百五十年,后來就有人用此諷刺不靠譜的人。
金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