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的世界一共有著197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有著吸引人的地方,例如中國的長城故宮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又有幾個人沒聽過?
那么你知道在南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有一個國家推行過“一夫多妻”的制度,當地成年男性必須娶滿三個老婆,但后來在廣大男同胞的強烈抵制下,政府才“被迫”廢除了這一制度。
這個國家就是今天的主角——巴拉圭。只是為什么巴拉圭會推行“一夫多妻”?甚至連當地的女性都拍手叫好!
當地男性又會對“齊人之福”產生抗拒?要知道巴拉圭可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家,每年都有數不清的外地男性為美色到當地一擲千金,能左擁右抱的巴拉圭男性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
拋開歷史談文化都是耍流氓,每一個國家的“特殊文化”的盛行背后都是心酸,就好像之前介紹過的“妓女村合法化”孟加拉國,不就是國家發展以及西方資本共同制造出來的“怪物”嗎?
所以巴拉圭的“一夫多妻”的推行原因也要從這個國家的心酸歷史上找原因,將時間拉回到十九世紀中葉,此時的巴拉圭趁宗主國西班牙被拿破侖帶領的法國一頓暴打時宣布獨立。
當巴拉圭國父弗朗西亞勵精圖治穩定了巴拉圭的經濟、政治后壽終正寢后,卡洛斯·安東尼奧·洛佩斯接替了弗朗西亞的總統寶座。
老洛佩斯是一個精明能干的政治領袖,不僅取消了前總統的閉關鎖國、只搞農業的長短腳政策政策,在國內大肆修建工業設施借此吸引外資。
在教育方面,律師出身的老洛佩斯深諳教育的重要性,不僅非常重視民眾教育,還鼓勵有能力的國民外出留學。
在老洛佩斯時代,巴拉圭的小學數量暴增到幾百所,在弗朗西亞時代就連首都亞松森都只有1所小學。
由此可見老洛佩斯在開啟民智方面是多么上心,可以說在他的政策傾斜下大量巴拉圭人民從文盲開始向能讀書看報的“知識分子”轉變。
不僅如此,他還極為大膽地廢除了奴隸制度——奴隸制度對于地主來說簡直是最敏感也最脆弱的神經,美國為了廢除奴隸制差點把偌大的國家打的分崩離析。
按理說,在老洛佩斯的帶領下國內人口一度高達40萬,巴拉圭的國力蒸蒸日上,再臥薪嘗膽幾十年也許南美洲會出現一個“短小精悍”的國家。
只是老洛佩斯雖然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但他的兒子小洛佩斯并沒有很好地遺傳到政治嗅覺,反而將天賦全部點到了戰爭上。
如果老洛佩斯是南美洲的劉備,那么小洛佩斯就是強化版的劉禪,為什么是強化版?因為他雖然和劉禪一樣“志大才疏”,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
巴拉圭雖然在1811年獲得了獨立,“洲際形勢”其實非常不理想,身邊有兩匹餓狼環視——阿根廷和巴西。
即便老洛佩斯在任時一定程度緩和了與這兩國之間的矛盾,巴拉圭也沒有放松在國防方面的警惕,訓練了出一支常備人數在一萬左右的軍隊。
別看人少,但巴拉圭軍隊不僅戰術素養極高,裝備還非常精良,在正面戰場上一個打兩個不成問題,堪稱南美同數量軍隊的翹楚。
不僅如此,老洛佩斯還將自己這個兒子送到歐洲學習軍事,等1855年學成歸來之時,小洛佩斯的職位從準將飆升到軍政部長,專門負責訓練軍隊以及進行軍隊改革。
在小洛佩斯的訓練加上巴拉圭人原本就驍勇善戰,很快巴拉圭軍隊就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雖然常備軍人數量僅僅只有3萬人卻贏得了“南美的普魯士”的稱號。
與巴拉圭軍力日益增長的還有小洛佩斯的野心,他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當時在歐洲學習的時候就深深感覺到法國和英國的強大。
當回到巴拉圭時,體驗過歐洲強大國家的他就再也“回不去了”,認為“巴拉圭容不下他這個南美拿破侖”,加上邊境長期懸而未決的領土爭端,這讓他變得越發狂躁,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如何擴大領土。
當老洛佩斯還活著時,有著獨到政治眼光和手腕的父親自然是能壓制住小洛佩斯的野心,但人終有一死,1862年這個一直壓在小洛佩斯頭上的陰影終于消散了。
掌握著軍權的小洛佩斯“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自己父親的“遺產”成為了巴拉圭的第三任總統。
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劉備死后蜀國還有諸葛亮殫精竭力來輔佐劉禪,而小洛佩斯這個“巴拉圭劉禪”在父親死后就如同脫韁的野狗,逮住阿根廷和巴西就是一頓“狂咬”。
1863年,阿根廷、巴西以及巴拉圭這三個國家的共同鄰國烏拉圭陷入了內戰,此時的巴拉圭是烏拉圭政府的盟友,小洛佩斯當即決定加入內戰幫助盟友。
雖然小洛佩斯在戰前已經做了軍事估計,認為烏拉圭叛軍的背后是阿根廷在撐腰,但他萬萬沒想到看他不順眼的除了阿根廷,還有巴西。
就在巴拉圭出兵時,阿根廷火速與巴西達成共識,還伙同烏拉圭境內的叛軍結成同盟,準備徹底打垮這個國家。
不過他們結盟可不是因為巴拉圭多強大,相反阿根廷和巴西任何一個國家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人口數量,都不是巴拉圭能抗衡的。
他們結盟只是單純想徹底抹殺掉這個南美版圖上的國家,并且讓周圍比較大的國家都加入到瓜分巴拉圭的行列中,讓其無路可退。
相信受過歐洲先進軍事理論的小洛佩斯不可能看不出這個道理,但他早已被開疆擴土成就霸業的野心燒壞了腦子,絲毫不顧及雙方國力的懸殊依舊選擇出兵進入烏拉圭。
于是一場歷史上最滑稽的軍事沖突爆發了——一個總人口數量在50萬上下的國家居然敢向有用1200萬人口的軍事同盟宣戰?
雖然戰爭勝負看的不全是數量,但雙方軍備代差相差無幾是,碾壓性的軍隊數量就是決勝的關鍵。
在這場戰爭中,巴拉圭派出了2萬多的軍隊——這已經是巴拉圭國內絕大多數的成年男性了。
而巴西派出了14萬大軍,煽風點火的阿根廷也派出了幾萬軍隊,甚至烏拉圭的叛軍都出動了一萬余人的軍隊。
如此懸殊的差距,即便巴拉圭有著“南美普魯士”的稱謂,即便巴拉圭人民多么驍勇善戰,等待小洛佩斯的只有兵敗如山倒。
更可怕的是,這場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的戰爭竟持續了兩年之久,這意味巴拉圭人民一直在不斷反抗,甚至可以說不服輸的巴拉圭人將整個國家都賭了進去。
成年軍人死完了,老人、小孩接著上,當小孩、老人也死光了,更小的孩子謊報年齡替補上戰場。
靠著不要命的打法,巴拉圭居然拉起了一支7萬人的大軍——從民族節氣上看確實值得贊揚,但這意味著小洛佩斯已經將整個國家都拉入了絕望的泥潭。
終于1870年3月,小洛佩斯留下一句“我與祖國共存亡”的話語后飲彈自盡。
1872年四國簽訂了停戰條約,這場戰爭后,巴拉圭損失了5.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整個國家都差點亡國滅種。
據不完全統計,戰前已經接近50萬的人口數量到戰后僅存11.6萬人,幸存率只有23%,陣亡的人里面絕大多數都是男人,這讓該國男女比率為1:3,很多地方男女比率甚至是1:10這讓后來接受爛攤子的政府大為頭疼。
于是一夫多妻制度就在這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上生根發芽。
戰后的巴拉圭政府實施了一條在很多男人眼中看來足以眼紅的政策——強制實行一夫多妻,更準確來說是一個成年男性必須娶三個女人。
只是任何政策一旦和“強制”兩個字掛上鉤,各種滋味也不甚美妙,巴拉圭的“一夫多妻”制度也是如此。
當地政府規定如果一個成年男性到了適婚年齡仍舊沒有娶老婆或者娶夠三個老婆,當地人員是會“請”他到政府部門談談心,順便分配一張床,一個小單間并用一扇大鐵門讓你好好反思一段時間。
是的,如果巴拉圭的政府是會讓“違法”的人蹲監獄好好反思下自己哪里不如別人,為什么別人能娶三個老婆自己卻不行。
這也沒辦法,畢竟戰后那么大的男女比例窟窿在那邊,真嚴格按照一夫一妻制度,可能巴拉圭這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至于為什么當地女性會對這一制度拍手叫好,原因無他就兩字,生活。
不論是戰爭前的巴拉圭還是戰后的巴拉圭,其實經濟發展一直不太好,畢竟才獨立沒有幾年,剛走上正軌就被小洛佩斯帶偏了。
那時候的女性可沒辦法像現在的新女性一樣出門拋頭露面找工作,能撐起家庭的半邊天,一個家庭沒有男人就意味著地里的莊稼沒人種,家里的體力活沒人干,能不能活到第二天都可能成為問題。
所以對于巴拉圭的女性來說,依附男性可能不是什么太差的選擇,畢竟總是要嫁人的。
但對于巴拉圭的男性來說,個中滋味就不甚美妙了,俗話說得好“三個女人一臺戲”,其他國家的男人干完了一天農活,帶著滿身回到家中準備休息時,等待男人的可能是豐盛的晚餐和溫馨的妻女。
但巴拉圭男人回家遇到的場景可能就有點不同了,等待他們的可能不是晚飯,而是三個打在一團的女人,為了不鬧出事件,他們可能需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去調停、安撫這幾個“爭風吃醋”的女人。
哄女朋友和哄老婆相信是廣大男同胞的噩夢,甚至比應付上司更加痛苦。
而且一夫多妻帶來的后果就是家庭負擔沉重,一個男人至少要養活包括自己在內的四個人,一旦孩子出生,那可能是更加沉重的負擔。
而且多個老婆背后是當地政府在變相鼓勵人口增長,只是對于一個到2019年時全年GDP僅有381.45億美元的國家來是說,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負擔勢必是沉重的。
不說別的,這個土地面積僅有40萬平方公里,只比甘肅省大不到一點的國家,要如何承擔未來人口的就業問題?
而且快速增加的孩子數量帶來的惡果便是一個家庭很難負擔得起三個、六個甚至九個小孩的教育成本。
當一個男人背后有三個女人,膝下有十幾個幼兒時,教育問題勢將成為這個男人的噩夢,名人上流自然無所謂,有大把的學校供他們選擇,巴拉圭沒有就到巴西,巴西不行就到歐洲,歐洲不滿意再到美國。
而窮人或者普通百姓呢?可能家里的小孩連書都念不起,為了家庭開銷不得不貼上胡子帶上假發去打工——在小洛佩斯時期,確實有10歲小孩貼上假發和胡子冒充“大朋友”上戰場。
這樣帶來的不是人口增長帶來的正反饋,而是《新約·馬太福音》所說那般:“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窮人的孩子一輩子只能做著最底下的工作,重復娶三個老婆生三個以上的孩子,很難跳出這惡性循環,而上流社會則永遠掌握知識和財富,盤剝底層人民。
可以說,巴拉圭的一夫多妻制度是為了快速增長人口而迫不得已采取的,而非一個國家發展的正確道路。
對世界各國婚配歷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其實巴拉圭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采取一夫多妻制度的國家。
伊朗、尼日利亞、印度以及孟加拉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采取一夫多妻,不知道是偶然還是巧合,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委實都一般,即便是天天叫囂自己是“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印度,這兩年的經濟也像吃了巴豆一樣,一瀉千里。
當然這并不是說婚姻制度導致經濟發展滯后,但在這些國家中毫無例外的女性地位都比男性低上很多,女性不是不能派頭露面就是無法在社會上往更高層發展。
毫無疑問,這是對人口資源的極大浪費,英國的鐵娘子撒切爾、德國的默克爾等等大國領導人都證明了在人類聰明才智的頂端上,巾幗是不讓須眉,女性也能領導一個國家更加強大。
反觀這些一夫多妻、重男輕女的國家,女性的基本權力不但沒有辦法被保障,甚至自身都要成為統治階級的宣傳工具。
在今年美國宣布大兵從阿富汗撤退后,割據阿富汗一方的塔利班分子就開始躁動不安想要打垮阿富汗政府掌握政權。
為了讓國家輿論對塔利班更加“友好”,塔利班宣布“領導層與軍官禁止娶第二個妻子”——阿富汗是一個典型的穆斯林國家,是允許娶三個老婆的。
這是準備打破阿富汗陋習推行一夫一妻嗎?當然不是!
畢竟塔利班留下了“在擁有足夠財富時能多娶妻子”的空子,而塔利班上層則是整個國家中擁有財富最多的人,這一命令約束的只有底層軍官。
在阿富汗境內女孩自由戀愛的權利是空談,她們的家長在合適的時候會以“不錯的價格”為女孩明碼標價,女方家長獅子大開口,男方“買家”則坐地還錢,整個過程女孩子都沒有任何自主權,被當成貨物一般討價還價,等“交易”完成女方則成為男方的附屬品。
更可怕的是,在阿富汗這個國家中,女性是經常受到侵犯的,只是當地法律往往不保護女性,而會包庇男人然后懲罰被害者,可以說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女人連自由行走的權力都沒有。
可以說,一夫多妻是女性地位低下的象征,不論是從社會男女結構來看,還是從社會發展來看,其實非常不利。
所以我國從民國開始就看到了這一風氣或者說制度的弊端,早早便開始對一個男人娶多個女人進行討伐——請注意,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妻多妾”制度而非多妻,從某種意義來說,妾的地位僅僅比丫鬟高上一點,和正妻沒有辦法比。
從民國時期至今,中國的女孩子已經擺脫了低三下四伺候有錢人的局面了,畢竟如今講究的就是男女平等,男人今天賺個5000,女人今天賺個5200,誰又愿意給人當丫鬟?
可以說,中國在男女平權方面做得非常好,雖然仍舊存在不足,但已經超越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
至少女孩出門時無需裹上黑紗,露個胳膊就被辱罵傷風敗俗,能堂堂正正進入學校接受和男生一樣的教育,能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過上一輩子。
言歸正傳,巴拉圭這種“一夫多妻”的制度是時代的產物,而非一個正常國家應該實施的策略,因此當地政府在男女比例趨近平衡后也廢除了該制度,開始執行一夫一妻,顯然是認識到該制度不利于國家發展。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抓人眼球”的奇怪文化風俗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應該是羨煞旁人,而是慶幸國內早已廢除了這種陋習。
李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