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來,出現在黑龍江的一只野生老虎上了熱搜——雄性,2-3歲,體重225公斤左右,處在最好的青春年華,已被國家正式命名為“完達山一號”。
實際上,虎不僅是猛獸,還是一個稀有姓氏。
不過虎在作為姓氏時可不能想當然的讀作“hǔ”,而是要讀作hú或māo,只有極少數地區才讀hǔ。
什么?明明是“虎”,為什么要讀成“貓”呢?
這跟虎姓的分布地區有關。不同的地區對姓氏的讀法并不相同。
虎姓在云貴川最為集中,且多為回族。據《回回姓氏考》記載:“唯成都虎氏,音不讀虎而讀貓音。”也就是說,在西南地區,特別是成都周邊,虎姓肯定是要讀作māo的。
相傳虎姓祖先認為貓是老虎的師父,貓比虎厲害,所以自稱為“貓”。還有一種說法是虎姓人的祖先曾在云貴川做皮貨生意,生意場上忌諱說“與虎謀皮”,他們就想了個辦法說自己姓‘貓’。還有傳說是因為老虎會傷人,喊“虎某某”會讓人覺得害怕,不吉利,就把“虎”讀成“貓”。
在河南等地,虎姓人依舊把自己的姓氏讀成“hǔ”。在他們看來,之所以要把“虎”讀成“貓”,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覺得“白虎星”不吉利,虎姓人為了在不背叛祖先的前提下躲避晦氣,才把“虎”讀成“貓”。
那么虎姓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一、源于姬姓
出自遠古“八元”之一伯虎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稱虎氏,念hú。
據《左傳》記載:“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這八個人才德出眾,輔佐帝嚳治理天下,被稱為“八元”。堯取代帝嚳后,“八元”退隱。舜即位后,“八元”中的伯虎重新得到重用,其部族也隨之復興,就是如今大多數虎姓人的祖先。
二、源于姬姓
西周末年有個大臣召(shao)公,姓姬名虎,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之后。當時周厲王昏庸無道,召公多次勸諫無果。最后國人暴動,周歷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同輔政。召公死后,召國被戎狄所滅。
召國滅亡后,部分后人為念召公護國的功勞,就用他的名字為姓,是為虎(hu)氏。召公也被稱為“姬邵虎”。姬虎后人分出了姬氏、召氏、虎氏、穆氏等眾多姓氏。到了漢代,召(shao)氏又分為召和邵二支。
三、源于回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名字的首個音節。云貴兩省的虎氏是在明朝初年遷入的,清朝初年開始向外遷徙。
四、源于古老的虎圖騰信仰
屬圖騰信仰避諱改音為姓氏。
在四川省南部縣的五靈鄉岐山壩村第八組被當地人稱作虎家灣,不僅因為這個小山灣里的80多個村民都姓虎,還因為這里有一個地名叫虎家埡,讀的時候要讀作māo。村民互相稱呼時也要讀作“貓”。
但在南部縣的其他鄉鎮,虎姓村民在稱呼姓氏時卻要讀作“虎”字本音hǔ。
最早的虎姓名人是漢代的合浦太守虎旗。虎姓在元代是世襲達魯花赤(元代官職,執掌一地民政),多以軍功傳家。
到了明代,涌現了虎臣、虎雄、虎威、虎振、虎翼、虎勇、虎符、虎英、虎子威、虎大威等名將。虎大威在明末位居山西鎮總兵,面對后金作戰勇猛,后在被調往河南與闖軍作戰中戰死。
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古老群體,虎氏現全族有四千五百余戶、兩萬多人丁。在現存姓氏排名中未能進入一千位。
郡望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
堂號
晉陽堂:亦稱太原堂。
字輩排行
安徽宿州虎氏字輩:紫燕鳴震永井玉德發春立山林威武行峻嶺英姿。(該虎氏字輩漢、回兩族通用)
陜西西安虎氏字輩:廷賓(春)世文林漢良元堂新(親)崇德廣先業修道樂天倫。(注:該支虎氏讀音作hú)
除虎姓外,貓、豹、狼、犬、狐這些都是比較罕見的姓氏。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