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在閱讀古書中經常遇到某王、某國公、某侯等,這些都代表什么意思呢?這是古代天子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周天子將天下的土地、子民以分封的方式賜予下面的諸侯。諸侯受周天子之命,各自分邦建國,他們所立之國是周朝的下一級行政單位,周天子是政治上的共主。在《禮記》第05章-王制記錄如下:
王者之制祿爵,公 侯 伯 子 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一、公爵
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
按照周朝的從封地來說其實周朝是延續夏商的三等爵位,不過將第一級在封給宋國、虢國等時予以了特殊的“賓禮”地位明顯優于其它侯國。
二、侯爵
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侯爵為“超品”,即為超過一品之意。只授與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周朝春秋時代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蔡國、衛國、邢國、晉國、燕國、管國、滕國、楊國、箕子朝鮮、薛國、焦國、賴國、紀國等。
西周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齊桓公會盟諸侯一同尊周王以后,周王給予升爵一級的獎勵,從侯爵升為公爵。并將女兒嫁給齊桓公,由同姓諸侯魯公主婚。
三、伯爵
伯爵是五等爵的第三等。周朝諸侯國中伯爵國有吳國、秦國、曹國、鄭國、梁國、杞國、畢國、霍國、郕國、燕國等。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伯爵。唐朝設縣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四、子爵
子爵是五等爵的第四等。西周的子爵國有楚國、巴國、耿國、越國、邾國、莒國等。
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子爵。唐朝設縣子爵,宋朝有子爵。明朝不設子爵。清兵入關后,時以滿語稱精奇尼哈番,意思是"正官"。此后清朝設子爵,分為三等。
五、男爵
男爵是五等爵中的一個等級。按出土的甲骨文,至少商朝時已經有了“男”這一爵位。周諸侯中的男爵有“許男”、“驪戎男”等。
從王或者公的家族中分化出來的后世子孫,一般獲封為子爵和男爵。
諸侯分管的等級
卿大夫位于諸侯之下,分為兩個等級:上大夫卿,下大夫卿,他們既可以服務于周天子,替他處理具體行政事務,也可以成為諸侯們的幕僚。
士分為三類:上士、中士、下士,指級別低一點的官員,士不同于一般的庶人,其社會地位要更高一些,但這種地位又是不穩定的。士再往下,就是處于最基層的庶民。
在西周社會,士及士以上的各個階層,都可稱之為是貴族。
何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