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漢字有很多種類,我們熟知最早的應該就是甲骨文了,到近代的繁體字,再到現在的簡化字,可以說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沉淀。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可以理解為我們中國語言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六千多年的歷史。
那么我國目前共有多少個漢字,你知道嗎?目前世界上最全的漢語詞典收錄了10萬多漢字,在中國得到認可的,無重復的,是有九萬多漢字。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在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以及稍后一點的金文。
現代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
最早期的漢字取得是表意象形一說,也就是漢字的含義和他代表的事物形態比較接近。
漢字是漢民族先民發明并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不可或缺的紐帶,更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各大時期各大文字體系唯一傳承至今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周邊國家,包括日本,朝鮮,韓國,泰國,緬甸,印度等等,這些國家歷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受漢文化影響,
東亞諸國在創制文字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借鑒了我國的漢字,甚至在歷史上也曾使用過中國漢字。
提及漢字的特點,就不得不提漢字的起源演變。
最早期的甲骨文,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的特點,以龜甲,獸骨為載體。
后面的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殷商周時期也叫青銅器時代,銅器上的銘文多用來記事。
大篆最早的代表是石鼓文,是在之前文字的基礎上有所改動,多見于石刻之上。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朝統一文字的產物,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演變而來。
隸書則是由篆書演變而來,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畫改為了方折,便于書寫,隸書在漢朝達到高峰,成為了一種文字藝術。
楷書則是隸書優化后美感的產物,在唐朝達到高峰,涌現了一大批書法家,也是我們當代人經常臨摹的一種字體。
草書,行書,繁體字都是楷書之后的變體,既為了方便寫作,也為了增加美感,從而形成。
一直到現在,漢字簡體化,已然演變成了具有形聲,詞義于一體的中國獨有文字。
中國的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瑰寶,相較于其他文字,含義更廣,不同的漢字組合往往可以營造出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舒適的享受。
總結來說,漢字是我們民族靈魂的紐帶,串聯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更是一種寄托,代表了祖國的親切和情思。我們的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每一撇一捺都有著它獨特的痕跡,每一個字都蘊含著華夏深情。
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