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歷史上有很多流血事件圍繞著皇位的爭奪展開,其中有父子相殘,有兄弟反目,有君臣互毆,有夫妻成仇,期間爭權者人倫盡失,道德淪喪。
與這些人相反的是,還有一些人輕松地獲得了至尊之位,但王位卻非他所愿,比如癡迷于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
還有一些做帝王不稱職,在其他領域卻登峰造極,比如擅長作詞的南唐后主李煜,在繪畫和書法方面造詣很深的宋徽宗趙佶。
而這種現象不止是在我們國家歷史中出現過,在國外也有,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精通制鎖卻不是一個好君主,而且是法國唯一一個被國民送上斷頭臺的君主,這是為什么呢?
公元1754年,當意氣風發的乾隆皇帝在紫禁城揮斥方遒的時候,地球另一端的法蘭西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五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他的王太子路易·斐迪南喜得貴子。
雖然這個孩子已經是王太子的第三子,但因為他的長子勃艮第公爵體弱多病,次子阿基坦公爵已于半年前夭折。
因此這個初生的孩子給子息薄弱的王室帶來了無限希望,是除了他的父親和哥哥之外的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
本來王位距離他比較遙遠,然而之后不幸接連降臨在王室成員身上,先是年僅10歲的勃艮第公爵于1761年夭折, 再是36歲的王太子路易患上了肺結核,于1765年在楓丹白露宮病逝。
11歲的路易十六(本名路易·奧古斯特)在短短的五年內接連失去了兄長和父親,而此時他的祖父路易十五依然在世,他一躍成了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1774年,路易十五因感染天花在凡爾賽宮去世,他的小孫子路易·奧古斯特順理成章地登上王位,史稱路易十六。
波旁王朝于1589年開始統治法國,已歷經將近200年,此時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已由盛轉衰,這個王朝也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路易十六即位以后不久的1775年,萊克星頓的槍聲打響,美國宣告獨立,其所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與三權分立的思想迅速傳到了法國。
反觀法國國內,王室成員生活奢靡,國家連年征戰,國內經濟衰退嚴重,再加上稅制不公、政府工作人員以及教會、貴族等特權人員腐敗、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導致國內民心思變,整個政局更加動蕩不安。
當美國的民主思潮傳來之后,法國國內激起了一股啟蒙思潮,落后的君主專制岌岌可危。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之下,1789年8月法國大革命爆發,生活在巴黎底層的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等紛紛涌上街頭,奪取了統治者和壓迫者手中的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民眾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占了巴士底獄,掌握了整個巴黎的武力,法國其他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不久之后,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推翻了波旁王朝。
此時國家的君王路易十六東躲西藏,眼見大勢已去,不得已簽署了同意改為君主立憲制度的法令。
9月31日,新政權召開了國民公會開始對國王進行審判,經過激烈的斗爭之后,最終裁定處死路易十六。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前,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民眾的圍觀與歡呼下,走上了斷頭臺,帶著200多年的封建制度一起消失在了法國的歷史長河之中。
路易十六在行刑前對著斷頭臺下圍的密不透風的人民高聲呼“我是無罪的”,然后一臉平靜無所畏懼地對劊子手和他的助手說:“先生們,我被指控的一切罪行都是無辜的,希望我的血能換來法國人民的幸福。”
最后一刻,他仍然保持著一個紳士的姿態,言語之間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情懷,令人同情。
在死神面前,這完全是真情流露,并不是惺惺作態,他確實是一個同情人民的好人,而這一點也被200年后的后來人證實了。
在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總統密特朗表示曾這樣評價他:“路易十六真誠地愛著法國人民,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路易十六曾經讀過英國革命歷史,對查理一世發動內戰深感痛惡,他曾經說自己絕不會對自己的人民開戰,在看到路過凡爾賽宮的饑餓農民,他經常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面包。
他的祖父路易十五在位時,因統治階級生活奢靡花光國庫存款,而且經歷英法戰爭之后國家財政枯竭,路易十五曾制定了新稅法,規定統治下的臣民,無論地位高低,都需要按照5%繳納個人稅收。
路易十六同情貧苦的底層人民,試圖改革稅收制度只向以貴族和神職人員為代表的富人階層征稅,免征普通貧民的個人稅。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曾經先后任用經濟學家杜爾哥,銀行家內克,卡隆等人進行稅制改革。可見,路易十六心底是同情普通民眾的。
再從他的私人生活上來看。他的妻子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奧地利最小的女兒,自小就嬌生慣養,是女皇的掌上明珠,11歲時被選定為法國王子的妻子,這個原本被捧在手心的天之驕女淪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
她風華絕代,路易十六卻是是個身材矮小的胖子,而且因為生理原因,在結婚前幾年,他一直無法與瑪麗進行正常的夫妻生活,孤單寂寞、落差感大的瑪麗只能通過打牌、跳舞等來充實生活,后來還發展到了養情夫的地步。
雖然中世紀的歐洲盛行找情人,但堂堂一國王后公然給國王難堪,這對于擁有至高權力的人來說實屬奇恥大辱,但路易十六卻認為是因為自己不能給瑪麗幸福,她才變壞了,他一切都歸咎于自己,放任妻子放蕩揮霍。
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很容易自責,是因為他們善于從自身找問題。從路易十六對待妻子出軌的態度上來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好多仁善的好君王,比如廢肉刑、興水利、休戰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漢文帝;比如在位期間降低苛捐雜稅以減輕百姓負擔,積極發展農業以提升百姓收入的漢宣帝;比如知人善用、讓國家興盛的“守成賢主”宋仁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好人,就一定可以當一個好的君王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路易十六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
凡事都有兩面性,善良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善良就成了一種缺點,說得直白點就會變成軟弱。而過分軟弱,沒有主見的人是不堪重任的,更何況是掌握著國家命運的一國之君,所以,路易十六的性格決定了他無法做一個好君王。
當他準備改革,拿貴族階層開刀的時候,遭到強烈反抗,雖然換了幾任部長來推行新政,但由于掌舵的國王軟弱,立場不堅定,每一任部長都在貴族的圍攻下被迫下臺。
隨著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路易十六不得不重啟了已經停開170多年的三級會議。
歐洲的封建時代把整個社會劃分成三個等級,其中教士為第一等級,貴族為第二等級,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為第三等級。第一、二等級人數只占3%,卻占有國家1/3的土地,而且有不繳納稅款的特權,
地位低下的第三等級中,農民少地或無地,工人和平民收入微薄,資產階級沒有政治權利,卻要繳納繁重的賦稅養活整個國家,這導致國家內部階級矛盾非常嚴重,人數眾多的第三等級對權貴的不滿一觸即發。
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路易十六卻愚蠢地召開了三級會議,這個會議在歷史上的存在作用就是幫國王度過難關,說白了,就是國王缺錢的時候,向第三級人民追加稅款的工具。但此時的底層人民跟170年前相比,受到了啟蒙思想影響,已經不再順從于權貴的壓迫。
會議上因部分貴族反水,第三級以微弱的優勢否定了增加稅款的決議,并提出要特權階層納稅的要求,路易十六夾在普通民眾和權貴階層之間,遲遲不能裁定。
他的優柔寡斷讓失去耐心的底層人民隨后發動起義攻占了巴士底獄。
巴士底獄被攻陷之后的1790年7月14日,路易十六被迫廢除君主專制、支持君主立憲制,為自己贏得了一波民心,人民曾以為他是真心擁護革命的,并尊稱他為“人民的國王”。
但不久之后,路易十六后悔了,他選擇了逃跑并讓瑪麗王后聯系自己的哥哥奧地利皇帝聯合周邊其他國家來支援自己復辟,企圖挑起法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爭,自己趁機恢復君主專制。
這個舉動,讓這個出爾反爾的國王徹底喪失了民眾對他的信任,成了全國的公敵,不得不說,是他自己的性格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了斷了自己38年的人生路。
另外,在他的縱容下,瑪麗王后驕奢淫逸,她聽說窮人沒有糧食吃的時候,竟然愚蠢地說“那他們為什么不吃面包呢”,一個優秀的君王身邊一定有一位賢良的伴侶,有一批忠君愛國的文武大臣,這些路易十六都欠缺。
歷史上的路易十六愛好制鎖,精通多國文字,是一個心腸柔軟的好丈夫、好人,但優柔寡斷、沒有政治魄力,不了解底層人民的需求,導致王朝覆滅,確實不是一個好君王。
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