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胡服騎射”是指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了振興趙國,大力推廣“胡服”和“騎射”的一種改革。
為什么改變人們穿衣風格和教授人們騎射技術就能夠把國勢衰弱的趙國,變成僅次于秦國的一大強國呢?“胡服騎射”為什么可以成為趙國的發家史呢?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肅侯在位的時候勵精圖治,為趙國在戰國那個諸侯爭霸的時期,初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趙肅侯去世之后,曾經被趙國打敗的魏國開始聯合齊、楚、燕、秦等國家,企圖對趙國不利。
這一切對于剛剛即位的十五歲的公子雍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而這個公子雍就是趙武靈王。因為趙國是和秦國是接壤的國家,隨著秦國實力的日益增強,趙國變成了秦國擴張領土過程中的重要目標。
除了秦國,中山國在得到齊國的支持之后也開始覬覦趙國的城邑,趙國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對趙國的領地虎視眈眈。
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他意識到,如果不進行改革和發展提升趙國的軍事等實力,隨時都有可能被消滅。因此,趙武靈王開始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對于胡服,一開始主要是對趙國將士們的軍服進行的改革。
在這次改革之前,趙國的士兵們穿的衣服都是中原漢服——長裙長袍且寬衣博帶。趙武靈王認為這樣的服飾大大降低了士兵們在戰場上作戰的靈活性,從而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而北方胡人的強大戰斗力讓趙武靈王注意到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衣和長褲,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狩獵作戰都很方便。于是趙武靈王下達了“胡服令”,不僅是軍隊將士要改裝成胡服,貴族大臣也要改裝。
“胡服騎射”
對于將士們來說,軍命不可違,但是對于貴族而言,他們卻并不想換裝。很多皇親國戚公然表示反對,其中的代表就是公子成。
公子成認為“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也就是改變一直以來的服飾款式,不利于穩定民心。
好在大臣們支持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反駁了貴族的責難。
加上胡服客觀存在的優勢——輕便實用,最終不僅貴族們接受了胡服,連趙國的百姓都主動改變了自己的服裝。
胡服
在胡服改革進行后不久,趙武靈王便開始“招騎射”,組建騎兵部隊。
一是將原本臃腫的步兵和車兵部隊解散之后重新整頓,二是將胡人的俘虜加以收編,然后模仿胡人的裝備和訓練方法。
由于當時的原陽城水草豐美,適合養育戰馬,所以趙武靈王便將原陽城作為了騎兵訓練的主要陣地。
胡服騎射政策實行一年后,趙武靈王就組建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軍隊,在之后的戰斗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為什么推行胡服騎射制度之后,趙國能夠再次躋身強國之列呢?
趙武靈王
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的18年時間里,趙國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很多對戰屢屢以失敗告終,甚至林胡和樓煩這樣的游牧民族也開始對趙國的領地資源進行掠奪。
“胡服騎射”的改革,改變了趙國在軍事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強化了趙國的軍事力量。
胡服騎射改革中,趙武靈王把重點放在了改革軍隊內部的結構機制和傳統的作戰方法上。實施胡服騎射后,趙國的軍隊擺脫了笨重而且耗資巨大的甲衣戰車,趙國軍隊因此變得更加靈活機動而富有戰斗力。
國庫也因此得以減輕沉重浩繁的軍費開支,百姓賦稅徭役的負擔也減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一方面實現了強兵,另一方面實現了利國利民,這正是胡服騎射得以成功的基本因素。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所倡導的胡服騎射的戰法,改變了一直以來,中原諸侯國爭霸中車戰的這一陳舊的戰法,開啟了新的軍事作戰方式的新紀元。
此后,以騎兵和步兵為主要戰力的作戰方式逐漸推廣開來。這在趙國的軍事發展乃至中國古代軍事戰史上,都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
此外趙武靈王對于騎射的推廣,對戰斗和交通的布局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中原地區的戰斗都是使用的馬車,馬被用來當成是拉車的工具,間接對馬匹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馬的價值。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的騎射,則讓中原人認識到了將馬匹當成直接乘坐工具的便利,豐富了中原軍事作戰的方式。
趙武靈王在組建了騎兵隊伍的第二年,就率領這支隊伍進駐到胡人的地區,開拓了趙國的領土,將云中和九原等地納入到了趙國領土之中。
不僅如此,強大的戰斗力還迫使胡人每年向趙國進獻馬匹資源。趙武靈王的兒子繼位之后,還帶領騎兵隊伍吞并了中山國。
一時間,趙國的實力和威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劇照
胡服騎射除了直接加強趙國在戰國時期的軍事實力,也讓趙國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戰國時期,大多數的諸侯國因為地處中原,在占據了地理優勢之后便開始貶低邊陲小國,認為邊陲小國是蠻夷之地,對邊陲地區的一切包括優勢都進行了否定。但是趙武靈王卻沒有以這樣狹隘的眼光看待胡人。
趙武靈王看到了胡人善騎射,以及服飾上的優勢,并突破重重阻礙將這種優勢和中原的制度、習俗進行融合,也允許胡人加入趙國的騎兵編制,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原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
趙武靈王
在趙武靈王進行改革之前,胡人因為缺少和漢人之間的交流,一直對漢人很不友好,通常都會用很野蠻的方式對待中原人。
但是在趙國的將士以及百姓效仿胡人的穿著和作戰方式之后,胡人認為趙國是友好寬容的國家,開始愿意和趙國交往。
比如胡王一開始不愿意將馬匹賣給中原國家,但是在聽到他的臣子說買馬的中原人穿著和胡人一樣的衣服,便同意與中原國家商量買馬之事。
趙國因為這次胡服騎射的改革吸收了很多胡人的“精華”,也促進了趙國將士們武藝的進步。趙國將士們的武藝由此也得以向著復雜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大大提升了趙國在其他諸侯國中的地位。
胡服騎射
在胡服制度實行之前,趙國的王公貴族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會通過服裝與普通百姓加以區分。
在推行胡服制度之后,普通的勞動人民感受到了胡服帶來的便利,因此在民間開始廣泛流行。
那些王公貴族在發現越來越少的人穿之前的長袍之后,便開始接受了胡服改革,也開始穿短衣。這種服裝的統一,弱化了君臣高官和百姓之間的身份界限,提升了國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形象。
胡服
實行了胡服騎射制度之后,趙國的經濟結構和權力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地處中原的趙國,一方面通過胡服騎射擴大了疆土,二是使很多中原人學會了騎射。
這兩個方面使得中原人也能夠參與到游牧生活中去,增加了游牧經濟在國家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此外,因為趙國對胡人持有的寬容態度,很多的胡人也改變了對趙國的看法,一些擅長游牧經濟和騎射的胡人精英主動參加趙國的軍隊選拔,最終通過自己的實力進入到了趙國的軍政高層,從而改變了趙國的權力結構,使得趙國的實力能夠融合發展。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的改革提高了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將趙國的綜合實力從趙肅侯時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影響了后代服飾的演變。
大浪淘沙,在中華大地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代代相傳。從河北博物館到內蒙古博物院,再到大同市博物館,所展覽的趙國銅器、玉器和陶器,依然在訴說著趙國通過胡服騎射“發家”的故事。
胡服騎射的改革也充分體現了趙武靈王的博大胸懷,在他生活的年代,中原的華夏文化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敢于大膽地向少數民族學習,并將“胡服騎射”定為國策。
敢于沖出那種唯我獨尊的觀念,能夠力排眾議的膽略是前無古人的,這是趙國賴以發展的一種底氣。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在歷史上的影響,看似不及很多后來的商鞅、 韓非子、張居正等人倡導的變法改革,但是這一改革帶來的意義依然非同凡響。
作為戰國時期較為成功的封建化改革之一,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趙武靈王的改革最終沒有能夠繼續深入,綜合國力的欠缺最終還是使得趙國無法改變在統一戰爭中被消滅的命運。
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典型,“胡服騎射”在民族融合,服飾變化,軍事改革等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改革的成功與得失對以后歷朝歷代的改革實踐也是有著現實的借鑒意義。
只是,趙武靈王作為一代君王也有其失誤的地方,所引發的危機,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李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