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歷史上有三座帝王陵最為奇特,第一座是秦始皇陵不讓挖,第二座是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挖不動,第三座是成吉思汗陵沒得挖。尤其是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為什么沒得挖呢?因為成吉思汗的尸首根本沒葬在這里,那又葬在何處呢?
成吉思汗畫像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創造了太多的輝煌和極限,比如他戎馬一生,彎弓射箭,東征西討,創建了版圖橫跨亞非、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立下不朽的功業,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也給世人留下一個長久不能破解的謎——自他去世后,八百年間,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埋在哪里?
不少人是從金庸的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知道成吉思汗的。沒錯,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出身為蒙古族乞顏部孛兒只斤氏貴族,1162年出生,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被人們尊稱為“成吉思汗”,他統帥蒙古軍隊往西打到里海、高加索、伏爾加河、多瑙河、亞得里亞海等地,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但是1227年,在征討西夏時死于軍中,時66歲。
射雕英雄傳中成吉思汗鐵木真劇照
關于成吉思汗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最狗血的是《蒙古源流》中的記載:在征討西夏時,成吉思汗并沒有去世,在俘獲一名西夏王妃后欲占為己有,但是王妃很記仇,在被寵幸時用武器行刺成吉思汗重傷而亡。還有人有板有眼地謠傳說成吉思汗是在寵幸時被咬傷了關鍵部位,簡直是無稽之談。
據《蒙古秘史》記載,在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的前一年,他在一次狩獵過程中摔下馬背而受傷,進而高燒。但是當時已經確定征討西夏,本來考慮到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打算退兵,但是在交涉時西夏使臣惹惱了成吉思汗,于是他帶病出戰,結果在軍營中去世。
也有中箭而亡的說法,馬可·波羅在其著作中說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中箭而亡。更詳細的藐視說勇猛的成吉思汗在與西夏作戰時,被毒箭射中膝蓋,因為身處作戰環境,再遇上天氣不佳,最終不治而亡。
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今)
成吉思汗的死因成謎,但是更大的謎團是他身后究竟埋在了哪里。
為什么很多人對成吉思汗的埋葬地尤其感興趣呢?主要是出于以下兩點。一方面是成吉思汗的成就和歷史地位遠非他的子孫可比,他創立蒙古帝國,他開疆拓土,率大軍橫掃歐亞大陸;另一方面后人認為他在鐵蹄踏破西方幾十國后,必定獲得了無數的奇珍異寶,有些將會與之隨葬,也許他的墓中珍品壯觀到沒準會超過秦始皇陵兵馬俑。
成吉思汗雕塑
如果成吉思汗葬身地被發現,就是考古界最重大的發現之一,所以各方一直不遺余力地探尋。僅僅近200年間,就有100多支各國的探險隊四處探尋,用了先進的設備,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結果會怎樣呢?我們接著往后看。
在征討西夏過程中,成吉思汗去世,為了避免擾亂軍心,蒙古軍中秘不發喪,以悄悄下葬的方式埋葬了成吉思汗。其實不僅成吉思汗,元朝的歷代帝王都是以“埋葬地不公布也不留標志,檔案也不記錄”的方式密葬的。成吉思汗選擇密葬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民族信仰和傳統——身后歸于自然,避免再被打擾。
據傳說和一些史料記載,在成吉思汗送葬和埋葬時做法都很絕。比如送葬時要保守秘密,以防走漏消息,遇到沿途圍觀者都要被誅殺,送葬者最后也會選擇自盡。不僅如此,當送葬隊伍來到秘密埋葬地時,將成吉思汗安葬后,用戰馬踏平土地,再栽種一顆樹當做墓碑。其實這是兩難的選擇,既不想讓外人知曉,還需要自己人今后能找到埋葬地,于是找來一對駱駝母子,在下葬處當著母駱駝的面手刃小駱駝,并把鮮血灑在下葬處。這還不算完。必須留下人看守,等待第二年開春后草木發芽,下葬處與周邊無法區分開時才能離開。后人如果祭奠成吉思汗,就牽著那匹母駱駝前去尋找,母駱駝會在失子處哀鳴,人們就在那里隆重祭祀。等到母駱駝死了,后人就沒人能找到了成吉思汗的下葬處了。
有人就覺得這種說法太過于傳奇了,其實史料對蒙古族的這種下葬方式還真有記載。據《蒙古秘史》的記錄,蒙古皇族下葬后就會用多匹戰馬踏平下葬地,然后上面種草,這里就被成為“禁地”,留人駐守,外人概莫能入,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后才會離開,這樣外人就對下葬地不得而知了。
考古人員近年來通過發掘,認為有幾處都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埋葬地。
一是寧夏六盤山。因為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死在了六盤山附近。按照當時蒙古族的習俗,人去世后為了防止身體腐爛,靈魂不能飛升,所以要在3天內埋葬,而成吉思汗去世時恰逢炎熱的夏季,所以就近掩埋可能性很大。二是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阿爾寨石窟,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養傷之處,地貌、地名特征和洞窟內的壁畫與蒙古族有關史料描述十分接近。另外還有新疆阿爾泰青河縣“三道海子”、河北省張家口的馬耳山,都有一些歷史遺存,但又缺乏直接的物證,從而不能直接證實。
這其中還有一處,最為大家所認可,那就是成吉思汗埋葬在了現在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部的肯特山(不爾罕山)之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域。還是出自《蒙古秘史》的記載,年少時的成吉思汗在不爾罕山受到庇護,躲過仇人追殺,由此一生鐘愛此山,并希望死后葬身此地,所以人們推測他的后人應該遵從他的意愿。進入新世紀以來,就有很多撥考古人員到這里探尋。
2000年8月,美國探險家兼億萬富翁克拉維茲組成的探險小組就來到蒙古烏蘭巴托開始探尋,但是遭到蒙古國的抵制。他后來用盡辦法才說服當地征得同意,并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公里的地方發現森林中有一處城墻環繞的墓地,幾十座陵墓從未被打開過,他們急于宣布找到了“非常疑似成吉思汗墓”,后來被證實只是一個誤會,那只是匈奴墓。據說他們在考察探險過程中,有考古隊員被陵墓墻壁中突然出現的毒蛇咬傷,他們停放在山坡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突然滑落。本來蒙古國就對發掘成吉思汗葬身處十分反感,認為挖墳掘墓會帶來厄運,考古行動只好停止。
此時日本也沒閑著,他們聯合蒙古在2001年也開展了考古活動,最終在2004年在距烏蘭巴托不算遠的阿夫拉加市達爾根哈安村發現一座靈廟遺址,里面發現了戰馬的骨灰和遺骨,他們認為這是為祭祀成吉思汗而設立的,據此方圓12公里范圍內必能找到成吉思汗墓,但最終不了了之。因為據史書記載,葬有成吉思汗肉身的棺木是被三根金箍箍住的,找不到金箍也就無法證實是成吉思汗的棺槨。蒙日聯合考察隊還使用了地雷探測器等先進設備,在前述肯特山(不爾罕山)附近發掘了幾百座古墓,但是也沒有任何下文。當然還有美籍華裔科學家林宇平等人,利用衛星高清圖像等方法做了很多嘗試,同樣是無果而終。
這樣看來,成吉思汗真的是不希望后人再打擾到他,所以埋葬之地至今仍然是一個天大的謎團。
雖然成吉思汗肉身埋葬處至今是個謎,但是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面的敖包上卻建有一座成吉思汗陵,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里很多導游都在講一個傳說: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路過鄂爾多斯,看到這里水草豐美,還有梅花鹿出現,十分陶醉,不經意間手中的金鞭從手中掉落地上,隨從剛想撿起來,卻被成吉思汗制止,他說:
但是這里并不是成吉思汗的肉身所葬之處。
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今)
據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孫奇忠義講,按照蒙古族習慣,他們不祭奠先人尸骨,而是靈魂。在人之將死時會把靈魂依附在附近的駝毛上。有記載稱成吉思汗彌留之際,有人拿著白色公駱駝的頂鬃放到他的嘴巴和鼻子處,如果停止了呼吸,就說明他的靈魂已經附著在了白色駝毛上,這時就可以處理遺體,而把載有成吉思汗靈魂的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而衣冠冢就是位于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陵。20世紀50年代,成吉思汗陵回遷建成時,曾經打開過銀棺,果然發現了這團駝毛,也就是他的靈魂吸附物。
提起這座回遷的成吉思汗陵,還有一段讓無數中國人值得回顧的悲傷歷史。為什么說這座衣冠冢是回遷呢?原來早在清順治六年(164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額璘臣將全體蒙古民眾供奉的成吉思汗八白宮(八座白色的氈房)等圣物,從黃河南岸伊克昭遷移并安奉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侵占了我國東北和蒙古東部地區,之后策劃成立偽滿洲國,開始加緊侵略內蒙古西部地區,于是誘降蒙古上層王公貴族。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內蒙古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相繼陷落。日本特務來到這里,提出把成吉思汗八白宮東移遷到日占區歸綏,由此號令蒙古民眾歸附偽蒙疆管理部門。
日本人的小算盤會得逞嗎?當然不會!愛國的蒙古王公拒絕了日本人的東遷建議,但是形勢緊急,他們又擔心成吉思汗八白宮會被日寇劫掠,于是一邊抵制日本人,一邊在1939年向國民政府申請移陵,避免日本人挾成陵的宗教號召力影響國內局勢。這一建議很快得到批準,并擬定了《成吉思汗靈櫬遷移辦法》,將靈櫬先先遷移到甘肅榆中縣興隆山大佛寺中,日后相機回遷。
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今)
1939年6月9日,成吉思汗靈櫬在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后開始西遷,當時蒙古民眾云集伊金霍洛揮灑熱淚、頂禮膜拜進行送別。6月15日到達陜西榆林,受到全城民眾肅穆迎接。隨后經陜西米脂、綏德,在6月21日到達延安,當時中央和邊區兩萬多各界人士舉行隆重的迎送祭奠儀式,群眾高呼“蒙漢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保護伊金霍洛,保衛內蒙古,保衛祖國!”等愛國口號。6月25日,靈櫬到達古城西安,20萬民眾自發在街頭迎接。7月1日終于抵達甘肅省榆中縣,又有近4萬人迎接,之后安置在縣城西南興隆山東山大佛殿內。
民國時期公開紀念成吉思汗(大約在1937年前后)
1949年8月又繼續遷到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供奉在排家尕哇(府?。┗罘鸾浱?。一直到1954年,在得到國家批準之后,內蒙古終于將離開15年的成吉思汗陵迎回伊金霍洛,并在4月23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回陵奉安大典。
成吉思汗遺像
如今,幾經修繕的成吉思汗陵絢麗多彩,莊嚴肅穆。不論葬身地到底在何處,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和他在蒙古民眾乃至全體國人心中的份量都不會有任何減弱,這也是我國民族大團結的真實寫照。
金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