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石”這個字代表的含義很多:可以表示重量,可以表示容積,可以表示俸祿,在方言里還可以表示面積。“石”字有兩個讀音:“shí”和“dàn”,字的讀音和它的詞義應該有很大關聯。
“石”的本義是山石,石頭,引申出:大、重、厚、堅固等含義。“石”的原始讀音從上古到中古發展演變,中古時期的韻書看來就是讀作“shí”。
從上古到中古也有不少的古籍里把“石”作為重量單位。例如《周語》“故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周景王鑄大鐘,單穆公勸他不要勞民傷財。
其中有一句話說:先王制鐘,聲音最大不超出標準音,重量不超過一石,就是不超過古制的一百二十斤。三國經學家韋昭在這里作注說,“石,百二十斤”。“石”就是表示一百二十斤的重量。這里的“石”讀“shí”,詞義是引申特定含義:一百二十斤。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意思是說,仲春日夜時刻均分的月份,要全面地校正度量的各級單位。東漢經學家鄭玄作注說:三十斤曰“鈞”,稱量的秤叫“衡”,百二十斤曰“石”。
“石”作為“重量”單位在西漢也是政府的官方規定的。漢唐以后,“石”一直都是重量單位。
西漢用“石”作為糧食度量單位,有大石和小石的區別。一石相當于西漢的一百二十漢斤,相當于今天的三十公斤、六十市斤。這是大石。小石只有大石的五分之三,小石相當于七十二漢斤,相當于今天的十八公斤,三十六市斤。
而且在西漢,“石”既作為“重量”單位,又作為“體積”單位。所不同的是,作為“體積”單位是被借用,只是民間的俗稱,不是官方法定單位。“石”正式成為政府規定的體積單位是在宋代。
作為體積單位,西漢的一石相當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西漢的一升是今天的200毫升,西漢作為體積單位的一石就相當于今天的20000毫升。
但是有個問題,西漢政府規定的十斗是一斛,所以西漢作為體積的一斛,在民間被俗稱為一石。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里說,“后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
“石”后來又讀為“dàn”,這是后起音,不是原本的讀音。因為在古文獻里常用“儋石”來表示可以負擔起一百二十斤重量的意思。“儋”俗作“擔”,讀作“dàn”。
《史記》的《淮陰侯列傳》說“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漢代的俸祿也是以“石”稱之。“儋石”是古漢語里的動賓結構,“儋”表示負荷、承受。“儋”通過音變結構變為“擔”,表示以肩挑。
賓語“石”因為常和擔聯用,所以慢慢被擔所指代,用“擔”來指代“石”所代表的重量,而“石”的讀音就逐漸演化為“dàn”。
唐代之前江淮地區方言讀“石”為“dàn”。宋代以前“石”作為重量、容積等單位應該還是讀為“shí”,宋代以后漸漸從俗,“石”讀為“dàn”。
在老字典里,比如《康熙字典》,“石”讀為“shí”,但是現在我查詢辭海版《古漢語字典》2009年版本,“石”作為重量單位讀為“dàn”。只能說也是從俗從眾了。
“石”讀為“shí”是古音,也是正確的,不能說讀成“shí”就是錯誤的。
丁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