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擊身亡,這一下子中國網絡上的各種評論熱鬧非凡,形形色色的人也開始粉墨登場,把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唐山師范退休教師石文瑛也因發(fā)表的錯誤言論被廣大網友群起討伐。我不想對他們的所謂言論和心情進行評,。
她們作為中國人竟有如此表現(xiàn),不由得讓我們憤怒。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竟把廣大網民比喻成“支那劣根奴”,這是決不能容忍的。
對自己的同胞使用“支那”這個詞,我不知她想過沒有,這個詞對我們中國人意味著什么?
要知道“支那”一詞曾包含了中國人受日本侵略者的壓迫與凌辱的血淚史,它已作為國恥深深地刻進了中國人的記憶中,我們必須了解那一段歷史,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一段屈辱的歷史。
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支那”一詞的意思及來源,才能反思歷史,銘記歷史。
一、什么是“支那”?
“支那”一詞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屈辱蔑稱。
在日本明治維新前,日本對中國的稱呼還是“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等。明治維新后,日本增長了所謂的大和民族的優(yōu)越感,就開始改用“支那”稱呼中國。
甲午戰(zhàn)爭勝利后,一直尊中國為上國的日本,欣喜若狂,開始給“支那”一詞賦予了戰(zhàn)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屈辱的含義。1913年日本根據駐華公使的商定,從此,日本政府都以“支那”呼稱中國。
中華民國成立后,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國號。
到了1930年,由于中華民國政府才規(guī)定,今后凡載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1930年10月,日本才正式稱“中華民國”,但在日本民間稱呼中國仍使用“支那”一詞。
日本侵華戰(zhàn)爭開始后,日本又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把“蘆溝橋事變”稱為“支那事變”。在整個侵華戰(zhàn)爭中,日本一直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和用“支那人”來稱呼中國人。
直到抗戰(zhàn)勝利,盟國最高司令部政治顧問團才認定“支那”一詞含有輕蔑之意,責令日本不得再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但日本的右翼分子依然稱中國為“支那”,繼續(xù)挑釁中國的底線。
二、“支那”一詞的來源
“支那”一詞來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把中國稱為“chini”,據說這應該是“秦”字的音譯,因為佛教在進入中國后,高僧在翻譯經書時,就按照音譯把chini(秦)翻譯成“支那”。
而同時期的古羅馬把中國稱為Sinoa,后來英文中國的China,和法文中的中國Chine,都是從這個詞來的。
《大唐西域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支那國是也。’”
而在唐朝時,日本僧侶空海就曾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因此在他書中出現(xiàn)的“支那”一詞,就是他從中國翻譯經書中學來的,并傳到了日本。
當時在日本,佛教界的許多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博學,就也開始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在這個時期“支那”一詞是不帶任何輕蔑的色彩的。
直到甲午戰(zhàn)爭日本勝利后,開始膨脹的日本就看不起中國這個老師了,開始用“支那”稱呼中國,從這時開始,“支那”一詞就已經戴上了戰(zhàn)勝者對于失敗者的輕蔑色彩。
所以,“支那”一詞,誕生初期,它并不含有歧視、侮辱、蔑視中國人的意思。
日本人知道“支那”一詞,也是由唐朝時日本僧人到中國學習時,從佛經書學到了“支那”一詞。
但到宋元時代,日本還不普遍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只是一些高僧和有學問的人才說,因此,這時“支那”一詞是含有尊敬的意思,不帶有任何侮辱性色彩。
到了清末,中國有許多革命黨人在日本進行活動,那時他們也并不認為“支那”帶有侮辱性。
反而覺得“支那”是還帶有革命性。所以不少反清斗士到日本后,他們立即剪掉辮子,還自稱自己是“支那人”,來表示與清政府的勢不兩立。
“支那”含有貶義是從民國初開始的。由于這時日本對西方越來越崇拜,開始對中華文化的敬仰也就逐漸消失。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這時一些軍國主義書籍中就開始稱中國為“支那”,并且還把中國與“懦弱卑下”的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對中國的輕蔑和急于征服的野心。
甲午戰(zhàn)爭后,特別是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徹底放棄了對中國的敬畏之心。帶有侮辱性,和勝者對于敗者的輕蔑態(tài)度的“支那”一詞在日本普遍使用。而此時,中國人也開始意識到“支那”一詞是對自己的輕蔑,就開始抵觸起來。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這時的日本不僅稱中國為“支那”,還把中國人稱為“強克玀”(“豬玀”之意,由“豚尾奴”發(fā)展而來),這充分說明他們已不把中國人當人看待。
1945年8月15日,抗戰(zhàn)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才讓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使中國真正強大了起來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開始揚眉吐氣,洗刷了國恥,徹底終結了“支那”這一辱華之詞。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