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宋神宗趙頊是北宋爭議最大的皇帝。贊譽者認為他銳意進取,有理想、有抱負,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明君;
貶低者認為他志大才疏,一味瞎折騰,結果把整個國家搞得雞犬不寧,國力不增反減,為后來的北宋亡國埋下了隱患,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昏君。
那么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宋神宗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北宋滅亡是他的錯嗎?
在許多人印象中,北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所以北宋皇帝手中的江山都美得像幅畫一樣,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這是事實,可北宋由于制度問題造成的財政支出極高也是事實。從北宋中期開始,朝廷財政收支便時常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到了宋神宗即位后,北宋國庫早已捉襟見肘。
朝廷沒有錢怎么辦?那就只能打破原有規則,通過革除積弊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宋神宗才采納了王安石的建議,發動了北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變革——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在正史中的評價多為負面,宋神宗之所以遭后人詬病,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旗幟鮮明地支持變法。那么“王安石變法”真的如一些史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惡法”嗎?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在北宋留下的諸多史料中都不遺余力地抹黑“王安石變法”,但不看廣告看療效。
“王安石變法”推行的十多年時間里,北宋在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朝廷收入大幅提高,對外戰爭也多次取得勝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宗朝名將王韶的“熙河開邊”,為北宋疆域拓邊二千余里。(注: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將這些浴血奮戰搶回的土地全都無償歸還了。)
元豐三年(1080),宋神宗親自主持職官制度的改革,史稱“元豐改制”。這次改制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昏官庸吏,既節省了朝廷開支,又提高了朝廷辦事效率。
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發生內亂。宋神宗決定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動一場北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軍事行動——元豐西征。如果此戰能一切順利,那么不僅證明了宋神宗全力支持的“王安石變法”行之有效。
而且也可以徹底解決西北問題,并且讓北宋國力大幅提高,甚至有可能重現當年的漢唐雄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元豐西征”在十戰九勝的情況下,卻因主帥貪功而最終導致了滿盤皆輸。
宋神宗不甘心失敗,于是采納徐禧的建議在西夏腹地修筑永樂城。可是永樂城在地理位置上有先天缺陷,因此在后來的西夏大軍圍攻下最終淪陷,北宋精銳鄜延軍被悉數殲滅。
平心而論,“元豐西征”和“永樂城之戰”的失敗宋神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宋軍在實力上顯然比西夏軍更強,可兩戰皆因主帥糊涂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結局,宋神宗用人不當自然難辭其咎。
作為一位極聰明,又極富進取心的帝王,宋神宗心中的自責難以言表,因此他終日郁郁寡歡,最終在元豐八年(1085年)郁郁而終,年僅38歲。
宋神宗是明君還是昏君呢?其實答案很明顯。宋神宗一生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對國家和大多數百姓有利的。他全力支持的“王安石變法”給中下層百姓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他親自主持的“元豐改制”不僅在當時取得了積極正面的效果,而且對后世官制發展和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在軍事方面,元豐西征和永樂城之戰的失利給宋神宗的人生蒙上了難以抹去的陰影,但他在位期間也取得了熙河開邊、平定荊湖、大敗交趾(今越南)等戰爭的勝利。
那么為什么宋神宗在史書上為什么會給人留下一種受“小人”蒙蔽的昏君形象呢?那是因為宋神宗支持的變法侵害到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而這些人偏偏又在宋神宗死后掌握著大宋王朝的命脈和書寫歷史的話語權。
所以宋神宗一生所作出的貢獻往往在歷史上被一筆帶過,許多人甚至都沒聽說過這些事跡,而他的失誤以及變法所產生的部分負面影響則被大肆渲染。
宋神宗一生勵精圖治,結果死后卻得到了個“神宗”的廟號。這個“神”字并非代表神圣英武,而是指神神叨叨。與他同個廟號的還有明神宗朱翊鈞,這是一位三十年不上朝的主。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在宋神宗去世后,以他母親高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將他一生抹黑到了什么程度。
至于說北宋滅亡是不是宋神宗的錯,這個問題就比較有意思了。宋神宗死的時候,雖然北宋算不上富國強兵,但國內整體情況還很穩定。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北宋先后經歷了高太后臨朝稱制、宋哲宗親政、宋徽宗執政等時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四十多年時間足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看看我們現今中國和四十年前的中國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因此真要強扣“黑鍋”,怎么也不該先輪到宋神宗的頭上。
如果一定要把宋神宗跟北宋滅亡扯上關系的話,那他最大的錯就是不該在元豐五年(1082年)生了一個叫趙佶的男孩。幾十年后,這個男孩將給北宋帶來慘痛的亡國之恨。
張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