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大概是大部分人對三國時期最直觀的認識,尤其是受到了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使得大家對三國歷史的認知出現了較大的偏差。
和真實的歷史不同,《三國演義》有著大量的改編,甚至是神化行為,使得其脫離了歷史實際,迎合了市民階層的需求,忽視了歷史的實際。
而大部分人對實際的史實又缺乏認知,因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那么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又是怎么樣的呢?和我們在熒幕之中以及小說之中看到的有著怎樣的區別?
東漢末年紛亂的根由
在《三國演義》之中,上來便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亂世景象,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朝廷皇權衰敗,內有奸臣作亂,地方諸侯割據并立。但是作者卻忽視了王朝紛亂的根本原因。
首先便是外戚宦官專權。東漢是中國古代眾多封建王朝之中唯一一個出現外戚和宦官同時專權的時代。和西漢不同,東漢除了漢明帝和漢章帝,皇帝都是年幼登基,皇太后臨朝稱制,因此使得外戚的實力不斷增強,威脅皇權。
同樣,由于缺乏有效的約束,宦官也在這個時期,地位逐漸提高,成了皇太后乃至皇帝的左膀右臂。加之皇帝年幼,很容易過度依賴宦官,使得宦官干涉朝政。例如漢靈帝劉宏便直言宦官張讓乃是其父。可見東漢時期的政局多么混亂。
其次便是朝中黨錮之禍。面對外戚宦官專權,官僚集團必然會不滿,一些有志之士,對王朝的未來感到擔憂。因此便組成了一支專門反對外戚宦官的文臣群里,代表人物如陳蕃等。
但奈何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普通的文人,根本無力對抗手握大權的外戚宦官等。黨錮之禍,前后持續十幾年,直到黃巾起義結束之后才結束。
但也正是因為黨錮之禍,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東漢政府喪失了大量的文臣,人才出現了斷層。最后便是國家社會矛盾的加劇。
其主要體現土地兼并上,世家大族的不斷涌現,使得大片土地被兼并,百姓流離失所,階級矛盾不斷深化。
對于這種問題,漢朝政府并非無所作為,但此時的漢王朝政府本身就已經窮途末路,對于地方世家大族的管理早已不同往日,因此也是有心而無力。
這也成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重要原因。黃巾起義的初期,可謂是戰績喜人,大有漢王朝被推翻的趨勢,但是隨著朝廷反應過來。開始大規模調集部隊,進行反撲,最終將黃巾起義平定。
但這也意味著大漢王朝的末路即將到來,而劉備、孫權、袁紹等我們所熟悉的人物,也是在這一時期崛起的。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
這第二個問題就很容易讓人迷惑,那就是曹操屬不屬于三國時期的人。我們所謂的三國時期,指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戰,孫吳聯軍擊退了曹操的進攻,破滅了曹操一統南方地區的雄心壯志,并且此戰還奠定了三國鼎立雛形。
但僅僅是雛形,那么真正的三國是什么時候拉開帷幕的呢?其實是在公元220年,三國時期才正式開始,歷史上才出現了蜀漢、曹魏、孫吳這三個政權。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掀開了東漢末年的亂世之況,各方人物粉墨登場,隨著黃巾之亂的平定,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管轄也形同虛設。在這期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袁紹、陶謙等勢力,成了北方的實際控制者。
南方地區則被孫權家族把持,劉備在赤壁之戰后,站穩腳跟,借助荊州,進取巴蜀之地,穩定了下來。引發三國局面的形成,便是關羽之死,荊州之戰后,關羽身死,打破了三方勢力的平衡。
公元220年,是極為特殊的一年,關羽戰死之后,曹操緊隨其后因病而亡。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便主動篡權,逼迫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建立曹魏政權。
劉備將關羽之死歸咎于孫權,并在公元221年稱帝登基,蜀漢政權徹底建立。劉備稱帝是很講究的,他在漢獻帝退位之后稱帝,來展示自己的正統地位,表明了政權的合法性。
相對來說,孫權稱帝較晚,公元222年,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是兩方政權的合作。
但在公元228年,東吳和曹魏發生了矛盾和沖突,石亨之戰中,曹休被陸遜打敗,雙方關系緊張。在次年,孫權便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一直到公元229年才出現,曹操在世之時,還屬于漢末時期,三國并未開始。
曹魏的滅亡,是曹丕一手造成的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曹魏政權的實力一直都是最強大,最穩定的,但在三國之中,曹魏政權卻是被率先瓦解的。
雖然曹魏政權是最后滅亡的,但其早在魏明帝曹睿之后便名存實亡,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牢牢掌握了曹魏的實際政權。
其實在曹操掌權的時候,對于世家大族的打壓是非常明顯的,將作威作福的世家大族收拾得服服帖帖。曹操抑制豪強,選用人才,提拔寒門子弟,極大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但在曹丕登基之后,卻將曹操的規定置于腦后。
在陳群的建議之下,實施了九品中正制度,和世家大族搞好了關系,卻也將曹魏的政權斷送在了九品中正制度上。在這之后,世家大族的實力愈發強大,最終尾大不掉,威脅曹魏皇室的統治。
總結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的確很出色。但對于其中的內容,三分真,七分假,經過了大量的藝術加工。我們不能將其當作史料看待,其中的內容也應該理性認知,不宜過分解讀。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