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人類文明發達,很多人都會問一些看似無稽的問題,例如“為什么進化最終勝利者是人類”或者“白人為什么是白人”“中國人為何是黃皮膚”。
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無聊的問題,曾經決定整個人類文明的走向。文明的前進得益于對問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面對人類文明史,即使有成文答案,大多數時候也無法完全盡信。
中國人為什么是黃種人?根據地理位置決定膚色論,我們常常覺得,既然白人生活在歐洲,黑人生活在非洲,理所當然,越接近赤道越炎熱的地方,人種膚色越深,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澳大利亞就曾經與一個叫塔斯馬尼亞島的島嶼相連,島上的氣候與歐洲大陸相同,后來島嶼逐步分裂,與世隔絕,相隔一萬多年。
在這一萬年時間里,島上居民的膚色不僅沒有變淺,反而逐漸加深。這足以說明,人種的膚色變化和地理位置、氣候都沒有太大關系。
我們能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膚色分化對于人類來說是很晚發生的事,距今不過七萬年左右。
在此之前,人類統一聚居在非洲,同為黑色人種,不分彼此。直到走出非洲后,通過某種選擇作用,人類膚色變得越來越淺,才有了白種人和黃種人的出現。
對于地理位置選擇論,也不是全無道理,但與之相較,性選擇在時間點上位于地理選擇之前。
人類膚色之所以受到地理位置影響,是因為赤道以外的地區陽光照射程度不同。
在高緯度地區陽光輻射少,人體所需要通過曬太陽以獲取支撐骨鈣質的維生素D需求增大,假如膚色太深,會因為吸收太陽光的缺乏更少合成維生素D,最終因為缺少骨鈣質,患上佝僂病而死。
地理論調不無道理,但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人類在尚未形成農業社會的時候,食物來源是極其多樣的,從野果野菜到昆蟲野獸,什么都吃。
因此對維生素D除了通過曬太陽體內合成,也還可以體外簡單吸收,從人體對鈣物質的要求來講,很難出現佝僂病現象。
偏偏是在發達先進的農業文明出現后,人類飲食結構趨向單一化,變為以谷物為主其余蔬果肉類為輔,由此,才引發了體內缺乏維生素的一系列毛病。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更需要有一個理論,在地理選擇論之前解釋,更早的人類為什么會出現膚色分化?
大約在四十萬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類人生物。智人只不過是進化的最終勝出者,才成為后來人類的祖先,智人膚色更淺,相較于其他人種來說,體型更接近現代人類。
現代社會普遍認為,更淺的體色有利于顯現雌性個體性成熟特征,從而吸引到雄性交配,并對單一雄性形成長期性吸引力,從而保證形成家庭的穩固,共同撫養下一代長大。
智人的大腦容量優勢極為明顯,比起其它人種來說,智人光是大腦已經重了百分之十,由此產生出更高的智力,以便應對進化過程中各種突發環境,大腦的不斷增大,使得腦容量個體基因遺傳下去。
時間向后推,智人因為食物資源組成結構的原因,無法將更多熱量給予身體,骨盆寬度不可能再拓寬,越來越大的頭顱,產生了獨特的難產現象。
要知道,自然界從無普遍早產現象,幼生兒假如無法移動,缺少自理能力,很快會被淘汰。偏偏人類為了高智力不得不犧牲身體素質。
由此,早產兒腦殼更軟、更容易出生就被寫進了基因庫,從此通過自然選擇,早產越來越普遍,逐漸形成新一代人類幼崽的特征,即身體綿軟,軀干細小,頭顱脆弱。唯有這樣,孱弱的人類才能順利完成生產。
而這樣的嬰兒必須要有男女搭配的家庭來照顧,那么,能維持長久兩性關系的秘訣是什么?原始人可沒有感情,也沒有社會資源一說,那只能談性吸引力,因為繁衍能力的確是原始時代最重要的東西。
膚色淺淡的人類更容易體現身體特征,也更吸引雄性前去交配。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雌性被動等待是不可行的繁殖方法,就讓她們擁有了乳房。
乳房通過膨脹,展現出個體性成熟期的到來、女性特征也能夠在淺淡膚色的襯托下,變得更明顯,以吸引雄性,完成交配,并作為性吸引力,維持家庭關系直至幼崽能夠獨立存活。
所以通過不斷的交配和自然選擇,膚色深的個體逐漸被淘汰,無法繼續存活。如此,第一代膚色差異開始分化。后來通過地理位置選擇,再度分為黑白黃三個人種,這才是邏輯上能夠站得住腳的嚴謹推論。
人類從古至今,依靠性完成進化。性讓人種得到繁衍延續,讓種群隨時補充損失的個體。
失去雌性的性吸引力,雌雄交配率下降太多,一個種群便會很快滅亡。由此,人類種群和其他種群曾大力對繁衍方式進行優化、改變。
包括能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在內,太多人屬動物滅絕,他們或者力大無窮,或者速度敏捷,智人成為最后的優勝者,除了運氣,大概只剩下高容量大腦帶來的想象力這一個原因。
通過大腦,人類儲存信息,辨認氣味,產生性交沖動,知道照顧后代,在一代代的演變下,祖先的嘴部和膚色逐漸變成現代人類的模樣。
這樣的導向可以說是種群固定的、與生俱來審美習慣,同時也使得定向進化之路無比坎坷,經過多少代膚色的淺淡化,才能讓黃種人這個性狀廣泛流傳在中原地帶?我們不得而知。
性交產生的雙親半保留復制式的進化,能夠最大限度保持優秀性狀的傳遞。
所以,中國人的黃皮膚可能是由地理環境所含太陽射線決定,但最初,人類出現膚色分化的根本原因,不過是為了維持繁衍率。這一曲折艱難的遺傳過程,全部表現在了我們的優秀性狀中。
世界上的科學探索永無止境,一旦人覺得自己無所不知,離徹底白癡也就不遠了。人類的膚色進化自古以來是個大命題,每一位站在巨人科學肩膀上的研究者,或許都只能終其一生,提出一個有可能但不全是的理論支撐自己的觀點。
對于性選擇,既然有人提出,就會有人相信,同時再有人立論反駁。正是在這樣的不斷批判、爭論、創新中,才能出現眾多驚艷普通人的科學成就。
對中國人是黃種人的原因,性選擇說法不在乎全部符合,而只要合乎邏輯,假如推論中再出現實驗盲點,自然還會有更精彩的理論。
不得不說,性作為當代社會避忌談起的東西,和食物一樣是文明的延續手段,故而性選擇和膚色進化,無需羞于談起。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翔實論據,多方面證實性選擇對人類膚色,尤其是中國人膚色形成的影響。
高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