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美國派出8支航母艦隊,90多艘軍艦,2000多架軍機,徹底封鎖古巴之后,四艘蘇聯潛艇攜帶著核魚雷,準備突破美國封鎖線。
然而,這四艘潛行于海底的蘇聯潛艇,很快就被美國海軍發現并包圍。
為了驅趕他們離開,美軍指揮員下令用深水炸彈,逼出蘇聯潛艇。
此時,正值古巴導彈危機最危險的時刻,蘇聯潛艇潛行于海底,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情況。
看到美軍竟然拿深水炸彈攻擊自己,以為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于是下令向美軍發射核魚雷!
一旦這枚核魚雷發射出去,那么美蘇核戰爭,進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幾乎是必然的了。好在這艘潛艇的副艇長阿爾希波夫,堅決阻止,才避免了世界大戰爆發。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之中還有很多。
當時世界各國,都被美蘇可能爆發的核大戰給嚇壞了,唯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毛主席。
從古巴導彈危機一開始,毛主席就斷定美國不敢打,主張蘇聯應該堅決保護古巴這個社會主義“小弟”。
為此,還被赫魯曉夫說成是“好戰分子”,甚至一度導致我國外交工作,受到了階段性的影響。
那么,赫魯曉夫說的是真的嗎?當時毛主席為何支持蘇聯和美國對抗,堅決不讓?他老人家又為何推斷出,美國根本不敢打核戰這個結論?
現在談及古巴導彈,很多人想到的是1962年的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認為當時我國就是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對古巴導彈危機的關注或者關心不夠。
事實情況當然不是如此,作為一個大國,當時的中國已經在國際社會,有了不凡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
再加上朝鮮戰場,幾十萬志愿軍和聯合國軍鏖戰,打出來的威望。
國際社會對中國在這件事情中的態度,是非常重視的。
那么當時的中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立場呢?
其實早在古巴導彈危機初期,我國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是站在社會主義蘇聯的一邊的。只不過當時毛主席沒有直接說蘇聯的事情,而是寫文章公開聲援了古巴人民維護自己利益的斗爭。
而古巴,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分子。
由此來看,顯然我國的立場,是偏向蘇聯的。這種支持,在古巴導彈危機前期,給了蘇聯很大的支撐力量。
既然如此,那么赫魯曉夫后來又為何不領情呢?
其實這就得從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說起了。
整個古巴導彈危機過程之中,美蘇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一直僵持到了后來,卻是蘇聯率先撤退,等于向美國低頭了。
從客觀角度來看,蘇聯低頭是有原因的,畢竟古巴距離美國近而蘇聯遠,而當時蘇聯核武力量。
尤其是核武器投射力量,遠不如美國,因此赫魯曉夫權衡利弊后,做出了率先撤軍的決定。
這個決定,對于全球和平來說,當然是好的。
可也不是沒有傷害,其中傷害最大的,就是古巴了。
蘇聯和美國,借助古巴的領土,搞了這么一場“膽小鬼游戲”,最后蘇聯為了“世界和平”,率先撤軍了,雙方矛盾平息,但古巴呢?
遠在美洲大陸,極為信任蘇聯,以至于寧愿提供自己的領土,讓蘇聯部署核武器,以針對美國。
古巴至今受到美國全方位制裁,前領導人卡斯特羅長期被美國中情局刺殺,不能不說,跟那次古巴導彈危機有關。
而這種作風,正是毛主席最反感的“大國沙文主義”,即小國弱國,就要無條件聽從于大國,隨時準備為大國犧牲。
因此,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以后,毛主席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公開聲援古巴。
當時古巴領袖卡斯特羅,極為不滿蘇聯從古巴撤走核武器的決定,但最終卻無可奈何。
毛主席從古巴的角度出發,認為蘇聯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為了維護同屬于社會主義的古巴,不應該率先向美國做出妥協,卻把古巴至于危險之中。
這個看法,顯然對蘇聯在一眾社會主義國家面前,維護自己“老大哥”的地位,是不利的。
因此,赫魯曉夫掉過頭來批評我國,不過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失策,妄圖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把自己向美國低頭的決定,塑造成為了世界和平,所采取的“萬全”之策。
這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反過頭來,再看毛主席的觀點,他主張蘇聯為了保護古巴,不向美國做出妥協,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難免遇到一個問題,萬一真的因此引發美蘇核大戰,不是損害其它國家的利益嗎?
要回答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一個問題:
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美蘇之間到底有沒有爆發核大戰的可能?
答案當然是有的,但是,這個可能其實并不大太,至少在美國的層面來講,是這樣的。
可以參考的例證,是1962年10月27日的一次沖突事件。
自從1962年10月,美國高空偵察機發現蘇聯在古巴境內,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和核彈頭以來,雙方的氣氛就一直非常緊張,期間發生過很多次危險的沖突事件。
但如果說距離核戰爆發最近的,一定是美國U-2偵察機被蘇聯防空導彈擊落,駕駛員安德森少校陣亡的事件。
U-2偵察機,是60年代美國偵察機的集大成之作,飛行高度達2萬米,在大多數蘇聯防空火力射高之外。
也因此之故,U-2在60年代的出動次數非常頻繁,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幾乎可以說是隨時都在位于古巴的蘇聯導彈陣地上空盤旋。
這種背景下,蘇聯基層官兵和古巴方面都非常生氣。在同年10月27日這天,美軍飛行員安德森少校,繼續駕駛U-2偵察機,來到蘇聯導彈陣地。
負責防空監視的蘇軍導彈部隊,很快就發現了他,并且向上級提出擊落這架飛機的要求。
結果蘇聯軍方高層,一直不敢答復,因為這么做了以后,真的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蘇聯B59潛艇,和阿爾希波夫上校,他曾阻止蘇聯潛艇向美國軍艦發射核魚雷)
但也不敢拒絕,因為如果坐視美軍U-2偵察機這么無法無天的在頭頂上飛來飛去,上面追究下來,軍方有人要承擔責任的。
這么一來,等于把決定權,交給了基層官兵手中。
而那個年代基層的蘇聯官兵,無疑是很愛國,也很討厭美國的,早就看U-2不順眼了,在苦等上面命令。
上面卻既不下令攻擊,也不阻止的情況下,幾個師一級的指揮官一商量,決定先打下來再說。
于是,這架U-2成了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之中,唯一一架被擊落的美軍飛機,而安德森少校,則成了唯一陣亡的美軍士兵。
要知道,這件事發生在美蘇雙方關系最緊張的時刻。此前5天,肯尼迪通過電視講話,要求蘇聯無條件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和核彈。
僅僅一天過后,蘇聯政府就公開聲明,蘇聯對古巴的“援助”,將繼續進行,不受美國脅迫。
再之后,就是美國8個航母艦隊,90多艘軍艦,2000多架飛機,把古巴包圍得水泄不通。
而古巴境內,蘇聯42顆原子彈,每一顆當量都是廣島核爆炸的20倍,已經裝在導彈發射架上,對準美國境內的大中型城市了。
因為當時的導彈攔截技術,以及美國和古巴之間的距離限制,一旦蘇聯方面發射這些導彈,那么美國連攔截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等待核爆炸的來臨。
相對應的,美國在意大利,土耳其,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導彈和原子彈,自然也就發射出去了。
因此,蘇聯方面擊落美國U-2偵察機的舉動,完全有可能視為宣戰,導致戰爭爆發。
事實上,美國軍方也是這么準備的。
在得知自己偵察機被擊落,飛行員犧牲以后,美國軍方立刻拿出了早就制定好的轟炸計劃,準備迅速地把古巴炸成平地,讓蘇聯導彈根本沒有發射的時間。
只是這份報告,被送到總統肯尼迪面前之后,肯尼迪甚至連猶豫都沒有,就直接拒絕了。
這件事足以說明,當時的美國領導層,乃至蘇聯領導層,其實都一清二楚,核戰爭打不得,也打不起來。
還可以印證這一點的,則是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私下信件往來。
簡單來說,在兩個核大國劍拔弩張,表面上強硬的不行時,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私信來往中,卻在互相勸對方先妥協,試圖平息事態。
最終,還是肯尼迪在私人通信中,口頭承諾,愿意把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撤回去,才換來赫魯曉夫同意撤軍。
所有這一切證據,都證明了一件事,美國和蘇聯都沒有發動核大戰的準備,也沒有這個動機,美國就是單純地跟蘇聯比意志而已。
用毛主席的話說,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一點都沒錯。
既然核大戰大概率打不起來,那么赫魯曉夫不顧古巴的利益,率先答應撤軍,在全世界面前,向美國低頭,以后古巴的日子怎么過?
毛主席正是出于這個立場,才批評赫魯曉夫,認為他不應該主動撤軍的。
但后來蘇聯方面,卻截取部分事實,不考慮前因后果,說我國是“好戰分子”,顯然就屬于刻意的輿論抹黑了。
從結果來看,古巴導彈危機的結局,是戰爭沒能打起來,皆大歡喜。
但如何結束這件事情,卻考驗一個歷史人物的魄力,眼光等等,赫魯曉夫作為一個政治家,其魄力和執政水平,都要算很不錯了。
他當年在聯合國敲著鞋底子,怒吼聯合國不能淪為資本主義走狗,全世界受壓迫的無產階級,必將站起來打敗一切殖民者。
行為雖然欠妥,但背后的精神,是很鼓舞人心的。
然而,赫魯曉夫畢竟是后斯大林時代的領導人,他在戰略眼光上,與二戰時期的斯大林,毛主席,羅斯福這些戰略家,還是有所差距的。
赫魯曉夫用私下聯絡的方式,逼著肯尼迪答應從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美國早就部署在那里的導彈,換取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上的讓步。
對于蘇聯來說,實際利益并沒有受到損失,屬于是以“面子”換取“里子”的決定。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這個交易,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
因為當年美國向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導彈的時候,可沒征求蘇聯的意見。
現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了,蘇聯花了老大的力氣,讓美國讓出來的,卻是此前美國侵犯的蘇聯的利益。
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美國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導彈,對于蘇聯來說,屬于外部威脅。可是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利用古巴的領土,威脅美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卻把古巴置于美國的威脅之下。這對于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來說,是動搖根基的事情。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后來蘇聯的解體,也證明了這一點。
毛主席出于這個考慮,認為你要不就別招惹美國,先忍辱負重地發展自己的實力。既然招惹美國了,那么不管怎么樣,都不應該主動退縮,因為蘇聯部署導彈,打的旗幟是援助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古巴,這面旗幟,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倒的。
在這件事里,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點,就在于戰略定力。
打核大戰就是互相毀滅,大國基于此形成了“恐怖核平衡”,99·99%的概率打不起來,這一點誰都知道。
但正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演空城計,計謀看上去很簡單,就是一個疑兵之計,但真到了危機關頭,能夠完美的把這條計策用出來,并且讓敵人相信的人,又有幾個呢?
赫魯曉夫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最后關頭,選擇撤退,正是因為,他在美國不敢動手跟蘇聯打核大戰這事上,戰略決心不足,意志沒那么堅定。
實際上根據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私信,肯尼迪也快堅持不住了,只不過他比赫魯曉夫,更相信自己國家的實力罷了。
而顯然,這兩人都沒有毛主席的戰略定力高,他老人家篤定美國不敢打核大戰,也敢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利益,不惜與美國一戰的決定,從骨子里就認為,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
當年朝鮮戰爭的時候,麥克阿瑟和杜魯門也宣稱要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然而毛主席從來沒有怕過,事實證明,他們不敢!
內心堅定,是因為自信就算最壞的局面發生,也有能力掌控局勢。這就是偉人和普通政治家的區別。
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