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都會發送婦科腫瘤的相關文章,讓覓健陪您一起關愛婦科腫瘤~最近一段時間,互助君經常在病友群里看到正在化療的覓友們討論“白蛋白紫杉醇”和“紫杉醇”。甲:“醫生跟我說純紫杉醇副作用很大,臨床上不愛使用”乙:“我碰見的都用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都會發送婦科腫瘤的相關文章,讓覓健陪您一起關愛婦科腫瘤~
最近一段時間,互助君經常在病友群里看到正在化療的覓友們討論“白蛋白紫杉醇”和“紫杉醇”。
甲:“醫生跟我說純紫杉醇副作用很大,臨床上不愛使用”
乙:“我碰見的都用的是白蛋白紫杉醇”
丙:“但是我看到很多權威的醫生和老患者都推薦純紫杉醇?到底該怎么選?”
到底該怎么選?得看臨床的證據。
1、紫杉醇(普紫)
紫杉類藥物,是一類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分裂來達到抑制腫瘤效果的藥物,紫杉醇+卡鉑是NCCN指南上所有分型卵巢癌患者的首選化療方案。
為什么是紫杉醇+卡鉑呢?
在1990年,“順鉑加環磷酰胺”以低心臟毒性的優勢“打敗”了“順鉑+阿霉素+環磷酰胺”后,順鉑加環磷酰胺就成了卵巢癌一線治療首選方案。
而近些年的臨床試驗先證實了“順鉑+紫杉醇”與比“順鉑+環磷酰胺”相比,總生存期延長了14個月(總生存期分別為38月 vs 24月,有效率分別為73% vs 60%);后來又證實了“卡鉑+紫杉醇”的療效和“順鉑加紫杉醇”相似,但副作用更低,因此紫杉醇+卡鉑(TC方案)就成了一線治療首選方案。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此之后,無論是又加了其他化療藥的三藥聯合治療方案,還是換成紫杉醇每周療法,亦或是各種上市的新藥,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療效或副作用方面優于TC方案,所以至今,該方案依舊是化療首選。
而且紫杉醇是所有紫杉類藥物中唯一的醫保甲類藥物,5毫升/30毫克27.99元/支(本文涉及價格部分均以廈門醫保為例),有患者表示進口紫杉醇約700元一支。
2、白蛋白紫杉醇(白紫)
普通紫杉醇的過敏率較高,嚴重過敏概率約為2%,可能造成死亡(了解紫杉醇過敏,點擊:寒顫、大汗淋漓、心悸、皮膚潮紅……這些癥狀,不容忽視!)。
而白蛋白結合性紫杉醇以人血白蛋白為載體,使用白蛋白紫杉醇可以使患者過敏的概率變得非常低,這是白紫非常強大的優勢。
紫杉醇的其他不良反應集中在過敏、骨髓、神經、胃腸道、心血管和脫發中;白蛋白紫杉醇的不良反應則集中在神經、血液及淋巴、腸胃、肝膽和呼吸系統中。
說完副反應,我們來說說療效:
白蛋白紫杉醇療效,可以從一份綜述的結果來看:綜述中顯示,5項臨床研究比較了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鉑類晚期一線或復發二線治療的有效性,ORR(客觀有效率)與為DCR(疾病控制率)分別為48.7%與70.0%。
由于白蛋白紫杉醇在卵巢癌中缺乏足夠的大型臨床試驗數據,目前僅有的數據也顯示在卵巢癌中的療效并不驚艷,因此NCCN指南只推薦白紫作為鉑敏感復發卵巢癌患者的次選方案。
而且目前白蛋白紫杉醇是醫保乙類藥物,只有部分符合適應癥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報銷,卵巢癌患者不在適應癥范圍內無法報銷,需要自費,100毫克一支的進口白紫最高限價為3348元。
除了“白紫”和“普紫”外,紫杉類還有“紫杉醇脂質體”、“多西紫杉醇”等化療藥,同樣讓病友們表示了困惑,那我們也來簡單談談這兩種藥物。
3、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賽)
多西紫杉醇又稱多西他賽,是卵巢癌患者一線化療方案的次選方案。
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對“多西他賽+卡鉑”和“紫杉醇+卡鉑”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顯示兩組的無進展生存期、2年存活率、客觀腫瘤和CA125反應率均相似,因此“多西他賽+卡鉑”成為卵巢癌一線化療方案之一,被用于不能耐受紫杉醇毒性的患者。
多西紫杉醇的總神經毒性和2級以上神經毒性低于紫杉醇,但會導致體液潴留和皮膚不良反應等,并且同樣存在過敏反應,臨床使用前需要用糖皮質激素進行預處理。
多西他賽同樣是醫保乙類藥物,一支0.5毫升/20毫克85.99元。
4、紫杉醇脂質體
和紫杉醇相比,紫杉醇脂質體過敏反應少見,神經毒性小。適應癥是卵巢癌的一線治療和卵巢轉移癌,作為一線化療藥物可以與順鉑聯合應用,但NCCN指南中并沒有推薦。
有研究比較了“紫杉醇脂質體+卡鉑”和“紫杉醇+卡鉑”治療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前者的有效率為50.50%,后者的有效率為53.60%,兩組的有效率是相似的。
該研究還表示前者的過敏反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等均低于后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是一個很不錯的藥物。
紫杉醇脂質體也是醫保乙類藥物,30mg一瓶,醫保支付價182.4元,最高限價228元/瓶。
總的來說,紫杉類藥物是卵巢癌患者最常用的藥物,而且同為紫杉類藥物,卵巢癌患者在使用時確實容易“傻傻分不清楚”。
但以互助君查到的資料來看,就算臨床上不選擇使用紫杉醇+卡鉑,那么也應該選擇多西紫杉醇,而不是目前還沒有一線適應癥的白蛋白紫杉醇哦。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君
圖片來源:攝圖網
高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