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引言:嚼檳榔曾經是大多數煙民的愛好,“檳榔加煙,法力無邊”這句順口溜也因此廣泛流傳。近年來,受到網絡上廣告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嚼檳榔。檳榔商家打著“提升養身”的旗號,甚至還推出了“花旗參檳榔”和“枸杞檳榔”來吸引眼球。而這些噱頭卻導
引言:嚼檳榔曾經是大多數煙民的愛好,“檳榔加煙,法力無邊”這句順口溜也因此廣泛流傳。近年來,受到網絡上廣告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嚼檳榔。檳榔商家打著“提升養身”的旗號,甚至還推出了“花旗參檳榔”和“枸杞檳榔”來吸引眼球。而這些噱頭卻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染上了嚼檳榔的習慣,甚至最終導致口腔黏膜病。所以“枸杞檳榔”究竟能養生還是會致癌呢?
“檳榔”是什么,在哪些地方流行呢?
檳榔是檳榔兒茶的種子,生長在熱帶太平洋、亞洲和東非部分地區的大部分地區。檳榔通常包裹在檳榔葉或煙草中咀嚼,也是繼尼古丁、乙醇和咖啡因之后,世界上消費廣泛且令人上癮的物質[1]。全世界大約有 20%的人在咀嚼檳榔,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亞,東非和西太平洋地區。在中國,檳榔咀嚼習慣主要分布在湖南、海南和云南。嚼檳榔這種行為已經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南亞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的文化。檳榔的制備和銷售也是該些地區的重要經濟來源[2]。
“枸杞檳榔”究竟能養生,還是會上癮?
一包枸杞檳榔的凈含量大約在150g,而據很多購買者評價,枸杞檳榔根本吃不出枸杞味。所以,要是沖著養生這個噱頭去的人,還不如多在保溫杯里泡枸杞。嚼檳榔不但不能養生,還容易上癮。檳榔中含有許多潛在的活性物質,包括無數的生物堿。其中,一種檳榔堿的成分,在中樞和外周神經中產生的反應最豐富和活躍,是一種會令人導致上癮的物質。
機制
檳榔堿對選定的煙堿乙酰膽堿受體(nAChR)亞型具有活性,包括與尼古丁成癮特性最相關的兩類nAChR:含有α4和β2亞型的受體,以及還含有α6和β3的受體。而含有α4和β2受體的nAChR的水平與尼古丁水平相關。尼古丁成癮需要多巴胺能神經元,也會和α4β2或者α6β3兩種亞基的受體合作[3]。
小鼠
在小鼠實驗中表明,當注射了檳榔堿后,小鼠腦中的多巴胺水平有了顯著增加,且抑制了單胺氧化酶(MAO-A),起到了抗抑郁的作用[4]。單胺氧化酶是一種由MAOA基因編碼的酶,可以使多種胺類氧化脫氨。MAO-A會導致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分解脫氨,所以抑制這個酶的作用可以阻止整個反應的發生。
臨床
由于嚼檳榔會影響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嚼檳榔會增加心率、血壓、出汗和體溫。此外,腦電圖(EEG)顯示廣泛的皮層不同步,表明處于喚醒狀態。嚼檳榔還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血漿濃度[11]。使用檳榔后,增加了幸福感、舒緩了消化系統、并會使身體更溫暖,也更能忍耐饑餓[4]。
“嚼檳榔”真的會導致口腔癌嗎?
咀嚼檳榔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 (IARC) 的 1 類致癌物。這一行為與口腔和口咽癌、口腔病變、口腔黏膜斑和粘膜下纖維化、牙齦疾病以及咽癌和食道癌有關。
機制剖析
目前,咀嚼檳榔和口腔癌之間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據一項研究表明,嚼檳榔會導致口腔微生物群的改變 [5]。通過分析檳榔使用,口腔病變和細菌分類群之間的關系,該研究發現,與過去/從不咀嚼檳榔者相比,當前檳榔咀嚼者中的嬰兒鏈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水平高出了4倍。水性檳榔提取物,特別是單寧酸,會抑制從唾液中常見的鏈球菌的生長,尤其是中間鏈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血鏈球菌 (S. anguinis)和變形鏈球菌 (S. mutans)。有口腔癌病變的檳榔咀嚼者,有兩種特定鏈球菌的水平(S. Oribacterium 和S.Actinomyces)有顯著升高。盡管檳榔的咀嚼會導致口腔微生物的改變,但口腔微生物改變與檳榔誘導的口腔癌變之間的關系目前只是推測。
嚼檳榔與吸煙
由于咀嚼檳榔和吸煙常常并存,一項來自臺灣的隊列研究分析了咀嚼檳榔和吸煙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癌癥之間的關系。該研究發現檳榔咀嚼和吸煙都會增加癌癥的風險,但當兩種習慣共存時,所有癌癥、口腔癌、食道癌、肝癌和喉癌的風險均增高[6]。
檳榔的其他危害
降低顏值
除了長期咀嚼檳榔會增大致癌風險外,檳榔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顏值殺手”。長期咀嚼檳榔的人會導致臉變大變寬。長期的大量咀嚼會導致咬肌變大,從而改變了臉型。所以熱衷于嚼檳榔的人最終有可能會變成扭曲的“檳榔臉”。而咬肌肥大也是口腔黏膜纖維化(Oral Sub Mucous Fibrosis)的重要臨床表現之一[7]。
影響牙齒美觀
咀嚼檳榔會產生大量的紅色唾液,這種污漬會嵌入牙齒、牙齦和口腔黏膜。咀嚼檳榔年數越長的人的牙齒越容易發黑。對于追求一口潔白牙齒的人來說,杜絕檳榔是最好的方式[8]。
影響牙齒健康
檳榔本身的硬纖維性質會導致牙齒鍛煉,并且磨損咬合牙面。牙釉質的流失也可能導致牙釉質的流失并暴露下面的牙本質,導致敏感。所以要是因為習慣性嚼檳榔而損壞了牙齒,最終連別的美食也無法享用,豈不是得不償失。
檳郎可以健康吃嗎?
新鮮檳榔可以將檳榔果取出來,切成碎片,蘸蠣灰,用蔞葉包裹。這是一種印度發明的檳榔吃法,有清涼養胃的功效。由于蔞葉本身具有丁香的氣味,搭配檳榔咀嚼有助于消化、提神以及清理腸道[9]。
干檳榔不止可以用來嚼,也可以是一種藥材。檳榔煮粥有溫和持久的通便效果,可以用來消積食。《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檳榔可以“治療瀉痢后重,心腹疼痛,大小便氣秘,含痰氣喘氣急“;《名醫別錄》中也有記錄“檳榔主要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種寄生蟲”。但是檳榔粥對于脾胃虛弱的人來說不能輕易服用,還是需要咨詢專業醫師[10]。而且,檳榔作為一種非必需,且有致癌性的食物,極養君并不推薦經常食用。
極養視點
文章|Jing Feng BS
校稿|Haoran PHD 編審|Xinyin PHD, RD
編輯|Jiaqi Xu BS, RD 設計|Fay & YuZ[實習]
參考文獻
[1] Farooq,A. D., & Abbas, G. (2016). General Aspects of Areca Nut Addiction.Neuropathology of Drug Addictions and Substance Misuse, 733–737.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00634-4.00073-1
[2] Warnakulasuriya,S., Trivedy, C., & Peters, T. J. (2002). Areca nut use: an independent riskfactor for oral cancer.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4(7341), 799–800. https://doi.org/10.1136/bmj.324.7341.799
[3] PapkeRL, Horenstein NA, Stokes C (2015) Nicotinic Activity of Arecoline, thePsychoactive Element of "Betel Nuts", Suggests a Basis for HabitualUs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PLoS ONE 10(10): e0140907.doi:10.1371/journal. pone.0140907
[4] I.A. Athukorala, W. M. Tilakaratne, R. D. Jayasinghe, "Areca NutChewing: Initiation, Addiction, and Harmful Effects Emphasizing the Barriersand importance of Cessation", Journal ofAddiction, vol. 2021, ArticleID 9967097, 9 pages, 2021. https://doi.org/10.1155/2021/9967097
[5] Hernandez,B. Y., Zhu, X., Goodman, M. T., Gatewood, R., Mendiola, P., Quinata, K., &Paulino, Y. C. (2017). Betel nut chewing, oral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theoral microbiome. PloS one, 12(2), e0172196.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2196
[6] Wen,C.P., Tsai, M.K., Chung, W.S.I. et al. Cancer risks from betel quidchewing beyond oral cancer: a multiple-site carcinogen when acting withsmoking. Cancer Causes Control 21, 1427–1435 (2010). https://doi-org.proxy1.library.jhu.edu/10.1007/s10552-010-9570-1
[7] ChakarvartyA, Panat SR, Sangamesh NC, Aggarwal A, Jha PC. evaluation of masseter musclehypertrophy in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patients -an ultrasonographicstudy. J Clin Diagn Res. 2014;8(9):ZC45-ZC47.doi:10.7860/JCDR/2014/8892.4857
[8] Anand,R., Dhingra, C., Prasad, S., & Menon, I. (2014). Betel nut chewing and itsdeleterious effects on oral cavity.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therapeutics, 10(3), 499–505. https://doi.org/10.4103/0973-1482.137958
[9]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221645/#9532527gToLpfU
[10] https://www.zgblh.com/news-13/1750.html
[11] Chu, NS. Effects of betel chewing on the central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s. J Biomed Sci 8, 229–236 (2001). https://doi.org/10.1007/BF02256596
何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