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賀蘭山將近2000多人組團抓蝎子的消息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蝎子僅僅是有毒而已,卻不知道它還有極高的藥用和營養價值。一、蝎子不被人熟知的生活習性蝎子學名全蝎,主治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
賀蘭山將近2000多人組團抓蝎子的消息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蝎子僅僅是有毒而已,卻不知道它還有極高的藥用和營養價值。
一、蝎子不被人熟知的生活習性
蝎子學名全蝎,主治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
蝎子
在《本草綱目》和《本草求真》中都有關于蝎子入藥的記載。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一些人看到了商機,開始抓蝎子,并且隊伍逐漸擴大,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賀蘭山一帶抓蝎子了。
大概從2005年開始,賀蘭山一帶突然有很多抓蝎子的,因為不僅有人大量收購,價格也很高,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捕蝎大軍,對蝎子進行了滅絕式抓捕。
雖然蝎子的價錢很高,但是真的值得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抓嗎,能拿到他們就不擔心被毒蝎子蟄到嗎?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全世界一共有1750多種蝎子,但是其中只有25種蝎子的毒液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威脅。
而在我們中國一共有十多種蝎子,最常見的也是分布最廣的就是東亞鉗蝎,在農村經常被飼養作藥用,它們的頭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稱為軀干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分節,稱為尾部。
它們身體呈琵琶狀,體型不大,只有成年人拇指般大小,屬于變溫動物。野生的東亞鉗蝎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山西、安徽等地區。
東亞鉗蝎屬于晝伏夜出的動物,性情謹慎膽小,喜歡潮濕但是怕過于濕潤,喜暗懼怕強光刺激。
它們一般喜歡群居,好靜不好動,并且有識窩和認群的習性,蝎子大多數在固定的窩穴內結伴定居。
東亞鉗蝎還有冬眠的習慣,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驚蟄以后出蟄,11月上旬便開始慢慢入蟄冬眠,全年活動時間有6個月左右。在一天當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時至11時出來活動,到翌日凌晨2~3點鐘便回窩棲息。這種活動規律一般是在溫暖無風、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風天氣則很少出來活動。
它們還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強光的刺激,但它們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陽的熱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長發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體內孵化的進程。
根據專家研究,蝎子對弱光有正趨勢,對強光有負趨勢,但它們最喜歡在較弱的綠光下活動。
并且蝎子嗅覺非常靈敏,對各種強烈的氣味,如油漆、汽油、煤油、瀝青以及各種化學品、農藥、化肥、生石灰等有強烈的反應,這些物質的刺激對蝎子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不僅如此蝎子對各種強烈的震動和聲音也十分敏感,有時甚至會把它們嚇跑,終止吃食、交尾繁殖、產仔等。
而東亞鉗蝎只有輕微毒性,被咬到也只會紅腫但不致命,這也讓那些抓蝎子的人更加猖狂,幾乎快讓這些蝎子滅絕了。
為什么會出現滅絕這種危機呢?蝎子的繁殖能力不應該像其他蟲類一樣很強嗎?
其實不然,東亞鉗蝎對繁殖的要求比較高,比如溫度,它們只有在25℃~35℃之間才比較活躍,會進行交配、產殖,這個溫度也會比較適合剛出生的小蝎子生長。
還有環境的濕度,如果久旱無雨,鉗蝎就會躲到地下大約一米的濕潤處,等到了陰雨天的時候,它們再往高處攀爬。
并且東亞鉗蝎一年只生一胎,人工養殖的一年也只有兩胎,每胎十到二十幾只,野生的鉗蝎壽命一般為8年,繁殖產仔期約有5年。
如果是在野外生活的蝎子,從仔蝎到成蝎大約需要4年時間,但是在南方或者溫室飼養的蝎子生長周期會縮短。
所以賀蘭山一脈大規模的抓捕行動也讓野生蝎子的數量不斷減少,這么瘋狂的抓蝎行動,背后當然是高額的利潤在支撐他們。
據統計,賀蘭山的野生蝎子價格不斷上漲從一開始的300到400元一斤上漲到現在1000多元,而且,不僅是只有賀蘭山的蝎子價格這么高,現在蝎子一斤的市場價格都在500元左右。
有些人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天就可以賺20多萬,如此高額的價錢當然讓捕蝎人越來越多。
二、保護野生蝎子刻不容緩
但是隨著蝎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個頭也漸漸變小,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過度抓蝎子帶來的問題。盡管有關部門想要制止這種捕捉野生鉗蝎的行為,卻已經為時已晚。
雖然賀蘭山已經在2019年就開始禁止抓捕野生蝎子,但是仍然屢禁不止。原因首先就是抓捕蝎子一般都在晚上行動,因為成年蝎子的骨片和角質層硬化后會產生一種熒光物質,這個時候抓蝎人只需要拿著紫光燈一照就可以找到它們了,所以管理部門并不好制止。
其次就是很多人還存在僥幸心理,覺得自己晚上抓蝎子不會被罰,說到底還是懲罰力度不夠。
最重要的是,賀蘭山的抓蝎子行動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已經在當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想要斬草除根并非易事,很有可能會導致其他無可預估的事情發生。
但是賀蘭山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如果沒有了蝎子他們的而環境會怎么樣呢?
蝎子作為食物鏈的重要成員,雖然也吃黃粉蟲、白菜葉等,但是仍以肉食為主,其中它吃得很多都是害蟲,所以它對于農民來說也是一種益蟲。
比如蝗蟲,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一只野生蝎子一年就可以吃掉10000多只害蟲,其中多以蝗蟲為主,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野生蝎子,蝗蟲少了一大天敵,那么會對我們的農業造成多大的影響,也會減少農民的收入和糧食的收成。
同時它還吃一些蜘蛛、蜈蚣、蟋蟀等節肢動物,也是鳥類、壁虎、蜥蜴、蛇類、蛙類等動物的食物來源,因此一只小小的蝎子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也有很大意義。
而如今它們卻陷入生存危機,不僅是賀蘭山一帶的蝎子數量減少,實際上多地野生蝎子資源已經瀕臨枯竭。
早在1982年起,便有人開始對遼寧朝陽區的東亞鉗蝎進行研究,調查顯示它們的種群密度為0.1尾/平方米,并且種群結構中成蝎多,幼蝎少,這些都說明這一帶的蝎子種群不旺盛,分布范圍也比較小。
1992年,國家又對太行山龍泉關鉗蝎種群進行調查,發現這一帶的種群年齡也是呈“倒金字塔”的,這說明這個種群也是逐漸減少的。
隨后又于1994年對河北省阜平縣馬氏鉗蝎種群進行了調查,發現這個地方的野生蝎子種群也呈現衰落狀態。
也就是說,我國的野生蝎子數量早在90年代就已經開始減少了,又經過這幾年的過度抓捕,野生蝎子的數量更是急劇減少。
所以國家也是出臺多項保護政策來減少抓捕野生蝎子的行動,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多地也積極響應配合,力圖全面禁止野生動物的非法交易和革除吃野生動物的陋習,多省頒布多項條例并開始立法調研。
希望在此背景下,野生東亞鉗蝎的數量可以有所回升,生態環境也可以逐漸恢復。
但是這些法律一處肯定會斷了一些人的財路,也會影響需要用用蝎子治病的病人,所以還要找到新的辦法來彌補野生蝎子的巨大缺口,那就是人工養殖。
三、人工養殖或成捕蝎人新出路?
人工養蝎是根據蝎子晝伏夜出、喜歡暗處怕光照、喜歡潮濕、趨溫性等生活習性進行科學養蝎。
并且人工養殖的蝎子從仔蝎到成蝎只需要9到12個月,而野生的蝎子需要3年左右,所以人工養蝎大大提高了蝎子的產量,收入也會增加。
其實人工養蝎并不復雜,只要掌握好蝎子的生活習性,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就可以很好地養殖蝎子。
我國人工養蝎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所以有豐富的養殖經驗,養殖技術也逐步提高,全國各地又出現了養蝎高手,并且養蝎業也正朝著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人工養蝎也不需要太大的投資,占地面積也小,蝎子生命力頑強、抗病力強,很好養活。
目前來講,養蝎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并且收入可觀。
蝎子本身就有藥用價值,近年來也發展成了一種吃食,需求量更是大增,價格也不斷上漲。
并且我國也在不斷研究蝎毒的作用,國際市場上對蝎毒的需求量也是不斷增加,我國的外貿部門也對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擴大,所以蝎毒也會成為養殖戶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總之,現在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已經不能抓捕野生蝎子了,所以之前的捕蝎人可以考慮人工養蝎,畢竟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張熙